今年初春,我在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的接待大厅里第一次见到了海撒服务宣传册。封面是片靛蓝色的渤海湾,浪花里浮着几缕银白色的光带,像极了母亲生前最爱的那条真丝围巾。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让她回归大海或许是最好的告别。

办理预约比想象中顺利。工作日的上午,服务大厅里人不多,导办台的姑娘递来一杯温水,轻声说现在实行"全年预约制"。她详细讲解了两种服务模式:集体海撒和个性化海撒。考虑到母亲生前喜欢安静,我们选择了每月15日发船的集体仪式,费用包含在基本殡葬服务补贴里,个人只需承担家属登船的交通费用。需要准备的材料并不复杂: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家属身份证,以及所有参与登船人员的一寸照片。

等待登船的日子里,我按要求准备了少量花瓣和骨灰盒。服务中心特别提醒,骨灰盒必须是可降解材质,大厅里就有环保纸棺和玉米淀粉材质的骨灰坛可选。取骨灰那天,工作人员用深蓝色的绸布仔细包裹着骨灰盒,还附赠了一本纪念册,里面夹着空白的悼词卡和海撒仪式流程说明。翻开纪念册最后一页,印着《骨灰海撒管理办法》的摘要,才知道北京市从2009年就开始推行这项服务,如今每年有近两千个家庭选择这种方式。

北京办理海撒-1

四月的渤海湾还有些微凉。清晨六点半,我们在塘沽新港客运站集合,工作人员逐一核对身份信息后发放了登船牌。船舷上早已系好了黄色的祈福带,每个家庭都领到了一束白色的马蹄莲。当汽笛长鸣三声,船体缓缓驶离码头时,海鸥突然从云层里俯冲下来,在船尾划出优美的弧线。仪式在上午九点正式开始,司仪用温和的语调引导大家默哀,然后按预约顺序依次走到撒放台。当温热的骨灰混着花瓣落入海面,母亲仿佛化作了千万点星光,随着波浪缓缓舒展。

返航时,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递来一份海撒证书,烫金的证书上印着经纬度坐标和撒放日期。邻座的老先生正用手机查询潮汐表,他说要把今天的潮水记录在家族相册里。服务中心的随访员轻声告诉我,三个月后可以登录官方网站查询海撒纪念编号,还能在线生成电子纪念页。甲板上的风带着海水的咸味,我突然想起母亲曾说,她最怀念年轻时在青岛海边捡贝壳的日子。

现在回想整个过程,从最初在街道办领取《北京市骨灰海撒申请登记表》,到最后收到带有GPS定位的纪念光盘,每个环节都透着人文关怀。特别是服务中心提供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帮我缓解了不少焦虑。如果说土葬是落叶归根,那海撒或许就是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流动。当夕阳把海面染成琥珀色时,我把母亲的梳子轻轻放进纪念盒,里面还躺着那片她珍藏了三十年的贝壳。

北京办理海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