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父亲走了。他生前总爱坐在阳台看老照片,指着年轻时在青岛当兵的照片说:“大海多好啊,包容一切,我走了就去那儿。”处理完后事,我们兄妹几个商量着,一定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可真要着手办,才发现“海葬”这两个字听起来简单,实际去哪儿办、怎么办,我们全都摸不着头脑。

一开始我们像无头苍蝇似的打听。小区门口的殡葬用品店老板说“得找大机构,小公司不靠谱”;居委会阿姨翻出张宣传单,指着“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名字说“你们打这个电话试试”。拨通电话那天是周三上午,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声音很温和,听完我们的需求,说:“北京的集体海葬主要由市殡葬服务中心统筹,各区也有服务窗口,线上也能预约,你们看哪种方便?”我们这才知道,原来不用跑远,家附近的海淀区殡葬服务中心就有专门的海葬服务窗口,线上还能通过“北京殡葬服务”公众号提交预约申请,两种渠道都能办。

北京市集体海葬到哪里办理-1

决定去线下窗口办理后,我们提前在公众号上查了需要带的材料:父亲的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火化证明、户口本(能证明和父亲关系的那几页)、我们兄妹三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还有装着骨灰的骨灰盒。周六上午到了海淀区殡葬服务中心,窗口前没什么人,工作人员拿出一张《北京市集体海葬服务申请表》,一项项教我们填:逝者信息、家属联系人、选择的海葬批次(分春季和秋季,每批有固定日期)。填完表她又核对材料,特别提醒:“骨灰盒不用买太好的,仪式上要把骨灰倒入专用降解袋,瓷的、木质的盒子都用不上,你们要是还没准备,中心有免费的布质骨灰袋。”我们这才想起父亲的骨灰盒是实木的,赶紧问能不能寄存,工作人员说“可以先存在中心的骨灰寄存处,等海葬当天再取”,还帮我们约了下周五的寄存手续。

今年清明前,我们接到了市殡葬服务中心的电话,通知4月15日上午出海,地点在天津港。仪式当天,家属统一坐大巴车前往码头,车上有工作人员发纪念册和白菊,还轻声讲解流程:“出海后会先绕行一圈,让大家看看海景,然后到指定海域,工作人员会按家属意愿协助撒放骨灰,过程中可以献花、默哀。”船开了大概一个小时,到了一片开阔的海域,广播里放着舒缓的音乐,父亲的骨灰装在印着海浪图案的降解袋里,我和哥哥一起把袋子放入海中,看着它慢慢沉入深蓝的海水里,像父亲终于找到了安稳的归宿。那一刻忽然明白,他说的“包容”,原来是这样温暖的感觉。

办完海葬后,我们整理材料时发现,其实有不少细节提前知道能少走弯路。比如预约一定要趁早,尤其是春秋季的集体海葬,名额常被很快约满,我们去年11月预约,排到了今年4月;材料里的死亡证明和火化证明要带原件,复印件提前多准备几份,工作人员说曾有家属忘带原件,只能改天再来;费用方面,北京户籍居民参加集体海葬,基本服务费有政府补贴,我们这次除了自愿选择的纪念册和鲜花,没花其他钱。还有仪式当天记得多穿件外套,海上风大,别着凉。

现在每次看到大海的照片,我总会想起那天船上的阳光。父亲用这种方式留在了他喜欢的地方,而我们也在办理海葬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用更温暖、更环保的方式送别亲人。如果你身边也有想“回归大海”的逝者,别像我们当初那样迷茫,找对渠道、备好材料,这份心愿其实不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