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父亲走后,我们一家人商量着遵从他生前的愿望——海葬。父亲是个老水手,年轻时跑过远洋,总说大海是最包容的地方,“死后把我撒进海里,跟着浪花漂,多自在。”那时他说这话时笑着拍着腿,我们只当是玩笑,没想到真成了他最后的嘱托。
决定海葬后,第一步是咨询预约。之前听人说海葬手续复杂,心里有点打鼓,试着拨通了上海殡葬服务中心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位姓王的大姐,声音温和得像春日的风,完全没有想象中严肃。她先问了逝者是否有火化证明,又解释现在上海海葬是公益项目,基本不收费,只需要承担少量登船家属的交通和花瓣费用。我边听边记,她还主动加了微信,发来一份详细的材料清单和预约表,连哪个地铁站出口最近都标出来了,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预约时选了两个月后的一个周三,说是那时候海上风浪小,适合航行。
材料准备比想象中琐碎,但跟着清单一项项来倒也顺利。王大姐的清单上写得清楚: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家属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还有一份逝者生前签字的《海葬申请书》——幸好父亲前年生病时就写好了,说“免得你们以后麻烦”,现在看来,他早把一切都安排妥帖。最费神的是户口本,我们一家几年前迁过户口,地址和身份证上不一致,王大姐特意提醒要去派出所开个户籍证明。那天跑派出所时,办事员听说我们办海葬,还感慨“现在年轻人观念真开明”,心里暖烘烘的。
登记审核是在浦东的一处殡葬服务点,地方不大但很整洁。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先核对材料,然后让填一份《骨灰海葬登记表》,上面要写逝者姓名、出生年月,还有撒海时想放的音乐——父亲生前爱听《渔光曲》,我一笔一画写上去,笔尖有点抖。审核过程很快,大概二十分钟,工作人员把材料整理好,用回形针别成一叠,说“等登船通知吧,提前一周会打电话提醒”。走出服务点时,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手上,那叠材料不重,却像接住了父亲沉甸甸的心愿。
撒海那天是个晴天,我们按通知要求早上七点到吴淞口码头集合。码头上已经站了不少人,大多是和我们一样的家属,脸上带着肃穆,偶尔有人低声交谈。登船后,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一朵白色康乃馨,还有一个小小的骨灰盒——父亲的骨灰早就由殡仪馆装在专用的降解骨灰袋里,放进这个盒子时,我轻轻摸了摸盒盖,像小时候牵他的手。船开了一个多小时,到了指定的撒海海域,广播里响起《渔光曲》的旋律,工作人员引导大家走到甲板上,按顺序撒放骨灰。我和弟弟一起打开盒子,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迎着海风轻轻扬起手臂——骨灰随着浪花散开,像一群白色的蝴蝶飞向远方。那一刻,母亲靠在我肩上说:“你爸这是回家了。”
现在想起那天的海,心里还是会泛起暖意。海葬没有想象中复杂,反倒是每一步都有工作人员的细心指引,让这份告别的仪式多了份妥帖。父亲常说“大海纳百川”,如今他化作浪花的一部分,或许正在某个清晨,随着潮声轻轻拍打故乡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