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在青岛港的码头遇见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捧着白色的骨灰盒,脸上带着泪痕却眼神平静,随着一艘插着白花的渔船驶向黄海深处。后来才知道,这是青岛定期组织的集体海葬仪式。那一刻突然明白,大海不仅是风景,更是无数人心中“归于自然”的温柔选择。这些年,随着绿色殡葬观念的普及,中国的海葬服务早已覆盖多个沿海区域,每个海域都藏着独特的故事与温度。

北方的海总带着沉稳的力量,就像青岛和大连的海葬区域。青岛的黄海海域是北方最早开展海葬服务的区域之一,从2000年初就有零星的海葬活动,如今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组织集体仪式。去年陪朋友去参加时,看到工作人员会提前在甲板上铺好蓝色绒布,家属将骨灰与花瓣混合后,随着“一、二、三”的轻声引导撒向海面。海风卷起浪花,把骨灰托向深处,海鸥低飞而过,像是在送别。大连的渤海湾则更添几分壮阔,这里的海葬航线多选择在老铁山附近海域,夏季时海水湛蓝,冬季虽有寒意,却常有家属特意选择此时节,说“渤海的冰融后,春天就带着思念回来了”。这两个北方港口城市的海葬服务都已形成成熟体系,从申请登记到仪式流程,全程有专人协助,让送别少了慌乱,多了体面。

中国海葬的地方有哪些国家名称-1

往南走,东海与南海的海葬区域则带着不同的气质。上海的东海海域是全国海葬服务最繁忙的区域之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从2010年起就将海葬纳入惠民殡葬政策,家属只需承担少量乘船费用。去年数据显示,上海每年有近五千份骨灰撒入东海,船只会行驶到距芦潮港约12海里的指定海域,那里海水透明度高,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还会赠送装有海水和花瓣的纪念瓶。深圳的南海区域则更显温暖,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的海葬服务充满创新,不仅有传统的集体撒海,还推出了“生态海葬”——将骨灰与特制的可降解骨灰坛结合,坛体入水后会缓慢溶解,释放出有利于海洋生物的营养物质。去年我在深圳湾公园的殡葬服务中心看到,有家属选择在骨灰坛上刻下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逝者的生平故事,科技让思念有了新的寄托。

再往东南,厦门的台湾海峡附近海域则藏着两岸同根的温情。厦门的海葬服务始于2015年,最初多是本地居民选择,近年来不少台湾同胞也会回到厦门办理海葬。去年清明,我遇到从高雄来的陈阿姨,她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厦门,“父亲年轻时从厦门去台湾,总说‘根在大陆’,现在把他送回这片海,也算圆了他的心愿”。厦门的海葬仪式会特意选择在风浪较小的清晨,船行至距金门岛约8海里的海域,两岸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那一刻,海水仿佛成了连接乡愁的纽带。除了这些主要沿海城市,近年来宁波、珠海、福州等城市也陆续开放海葬区域,从北到南,中国的海岸线正逐渐织就一张“蓝色归宿网”。

中国海葬的地方有哪些国家名称-2

这些散落在中国沿海的海葬区域,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时代观念的见证。从最初的“入土为安”到如今的“归海为静”,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生命的终点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融入自然。国家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广海葬,多地出台补贴政策,比如青岛对选择海葬的家属给予2000元补贴,上海更是将补贴提高到5000元。去年全国海葬人数已突破10万,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站在海边眺望,那些承载思念的海域,正用最包容的姿态告诉我们:大海没有边界,爱与记忆也不会有终点。中国的海葬地点,从来不是冰冷的坐标,而是无数家庭与自然和解的温柔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