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码头还浸在薄雾里,海风带着咸腥气掠过衣角。我跟着表哥一家登上那艘白色的海葬专用船时,甲板上已经站了不少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长辈,手里攥着折叠整齐的白花。今天是表爷爷的海葬仪式,老人临终前反复叮嘱,不想占用土地,要“回到大海里去”。

船缓缓驶离港口,雾气渐渐散开,远处的海平面泛起淡金色的光。工作人员轻声引导家属们到船尾,表哥抱着那个小小的骨灰盒,手指微微发颤。当白色的骨灰随着他张开的手飘向海面时,我听见后排有位阿姨小声问身边的叔叔:“这么多骨灰撒下去,海水会不会被弄脏啊?”她的声音很轻,却让周围几个人都安静下来,目光不由自主地追着那些渐渐沉入深蓝的白色颗粒。

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查过资料。人死后经过火化,身体里的有机物在800到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基本分解殆尽,剩下的骨灰主要是骨骼燃烧后的残留物,成分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石灰石、大理石差不多,大多是磷酸钙、碳酸钙这类无机物,还有少量二氧化硅。这些物质本身就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成分,既不含重金属,也没有有毒化学物质,就像我们走路时踩碎的小石子,不会对海水造成污染。之前看到过民政部门的检测报告,说骨灰里的污染物含量比城市生活污水还低,撒入大海后会慢慢被海水稀释、分解,不会影响海洋生态。

骨灰撒海里会污染吗为什么-1

后来和船上的工作人员聊起,才知道海葬并不是随便找片海就能撒。他们说民政部门会提前划定专门的海域,这些区域大多远离渔场、航道和旅游景区,海水交换能力强,能快速稀释和扩散骨灰。而且撒放前,骨灰会经过专业粉碎处理,颗粒更细,更容易自然分解。就像表爷爷的骨灰,看起来是白色的粉末,其实已经是很细腻的颗粒,落入海水后很快就和波浪融为一体,连痕迹都找不到了。工作人员还拿给我们看监测数据,说这片海域做了十几年的水质跟踪,各项指标一直稳定在一类海水标准,和没进行过海葬的区域没什么差别。

返程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海面波光粼粼。表哥望着大海轻声说:“爷爷总说自己是渔民的儿子,大海养大了他,现在回去正好。”我忽然觉得,海葬或许不只是一种殡葬方式,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解。当骨灰化作大海里的一粒“尘埃”,不占用一寸土地,不留下一点污染,反而以最温柔的方式回归自然。就像那位阿姨后来感慨的:“原来大海这么包容,连我们的牵挂都能轻轻接住。”或许这就是海葬的意义——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却不给世界留下任何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