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骨灰撒海时间安排其实很有讲究。根据民政部门的统一规划,每年会集中组织六次海撒活动,主要分布在春秋两季。春季通常是4月至5月,秋季则在9月至10月,这两个时间段天气温和,海面风浪较小,适合开展水上活动。记得当时工作人员特别提醒,具体的出海日期需要提前1-2个月预约,每次航行会根据报名人数确定船只大小,最多能容纳100位家属共同出海。如果错过了集中撒海的时间,也可以选择个人预约的方式,不过需要等待凑齐一定人数才能发船,等待周期可能会长一些。
办理骨灰撒海的手续比我想象中要便捷许多。在海淀区的殡葬服务中心,我用母亲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和户口本完成了登记,工作人员还耐心讲解了海撒的整个流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会提前一周通过电话确认出海时间,并且详细告知需要准备的物品:逝者的一寸照片、骨灰盒(如果选择 biodegradable 材质的骨灰坛,还能享受一定的费用减免),以及每位家属的身份证复印件。考虑到出海时可能会有海风,工作人员特意提醒我们准备深色的衣物和纸巾,这些细节让焦躁的我感到一丝温暖。

最难忘的还是出海那天的场景。清晨六点半,我们在塘沽港集合,登上那艘印有"海葬专用"字样的白色游艇。同行的有二十多个家庭,大家脸上都带着相似的肃穆表情。当游艇驶离港口半小时后,主持人开始引导大家默哀,随后家属代表轮流念诵悼词。母亲的骨灰装在一个米白色的布包里,当我按照指引将骨灰缓缓撒向海面时,成群的海鸥突然从船舷两侧飞过,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母亲选择以这种方式回归自然,或许正是希望我们记住她生前最爱说的那句话:"生命就像江水,总要汇入大海才得永恒。"
现在回想整个过程,最想告诉其他家属的是关于时间预约的小窍门。每年3月和8月是预约高峰期,如果想避开人流,建议选择4月初或9月底的航次。海撒服务是完全免费的,民政部门还会提供纪念证书和视频光盘,这些都不需要额外付费。站在甲板上看着骨灰融入大海的瞬间,我突然觉得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的延续,就像那些随波远去的骨灰,终将化作滋养万物的养分,在另一片天地里守护着我们。

去年秋天,我站在八宝山殡仪馆的服务窗口前,手里攥着母亲的火化证明,第一次认真思考骨灰撒海这件事。在此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骨灰撒海"的概念停留在新闻报道的片段里,直到工作人员递来的那份《北京市骨灰海撒服务指南》,才让我真正走近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殡葬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