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我陪着母亲去给父亲办理海葬手续。父亲生前总说喜欢大海,说死后要化作浪花里的一粒沙,自由自在。可真到要办手续时,我和母亲却像无头苍蝇,对着“海葬”两个字犯了难——北京和天津的海葬手续到底该怎么弄?后来跑了几趟相关部门,又请教了有经验的朋友,才算把流程理清楚。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具体的步骤和细节,或许能给有需要的人做个参考。
最开始要做的,是提前了解两地的政策和预约方式。北京的海葬服务主要由市民政局下属的殡葬服务中心统筹,每年会固定安排海葬船期,一般集中在春秋两季。我当时是在“北京市民政局”官网的“绿色殡葬”栏目里找到的预约入口,填了逝者信息和家属联系方式后,大概三天就收到了工作人员的电话,确认了船期和办理时间。天津的流程稍微不同,朋友说他们当地有专门的“海葬服务中心”,可以直接打电话预约,也能在线提交申请,不过天津的船期比北京更灵活些,除了旺季,每月都会有一到两班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北京还是天津,预约时最好提前一到两个月,尤其是清明节前后的旺季,船期会比较紧张。
材料准备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我就因为少带了一份证明多跑了一趟。核心材料其实就几样: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原件,这两个是必须的,北京还要求提供复印件各两份,天津则只需要原件核验,复印件他们会现场帮忙复印。如果逝者是退役军人或有特殊身份,可能还需要带相关证件,比如退伍证、烈士证明等,这些能申请额外的补贴。家属这边,要带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和户口本,证明与逝者的亲属关系。我当时忘了带户口本,工作人员说“亲属关系证明也可以”,可我连证明也没准备,只好第二天又跑了一趟。骨灰盒的要求得特别注意,北京和天津都规定必须使用可降解骨灰盒,不能用传统的石材或木质盒子,服务中心有现成的卖,价格从一百多到三百不等,也可以自己买,但一定要确认是“可降解”材质,不然到了现场会被拒收。

现场办理那天,北京的殡葬服务中心大厅很安静。工作人员先核对了我们带的材料,然后让填一张《骨灰海葬申请表》,内容很简单,就是逝者姓名、出生日期、海葬日期和家属联系方式。填完表后,他们给了一份《海葬服务协议》,上面写了船期、集合地点、注意事项,登船时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家属人数建议不超过3人”等。签完协议,交了骨灰盒和剩下的材料,工作人员给了一张船票和纪念证书,证书上有海葬编号,说以后想查询可以用这个编号。天津的朋友说他们现场流程更简洁些,交完材料后会给一个“海葬服务包”,里面有降解骨灰盒、白色菊花和一本纪念册,仪式感做得更足。费用方面,两地其实都有补贴,北京是每例补贴2000元,天津稍高些,能补2500元,补贴会在海葬结束后一个月左右打到家属银行卡上,申请时记得留对卡号。
最后想说的是后续的小细节。海葬当天,我们按船票上的时间到了码头,工作人员会先组织家属签到,然后简单讲解安全须知。登船后,有专门的司仪主持告别仪式,会念逝者的名字,家属可以献花、鞠躬。骨灰撒海时,工作人员会帮忙把骨灰从降解盒里倒出来,混着花瓣撒进海里,整个过程很庄重。结束后,北京的服务中心会在一个月后寄来“海葬纪念证”,上面刻着逝者姓名和海葬日期,天津则是当场就能拿到。如果你想给逝者立个纪念牌,北京的“万安公墓”和天津的“永安公墓”都有海葬纪念墙,每年可以去献花,这个需要单独申请,带着海葬证明就能办理。

现在父亲的海葬过去快一年了,母亲偶尔会拿出纪念证摩挲,说“你爸现在肯定在海里游得开心呢”。其实海葬手续并没有想象中复杂,只要提前把政策、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