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生前总说,他最喜欢大海的辽阔。小时候带我去海边,他会捡起贝壳塞到我手里,笑着说:“等我走了,就化作一朵浪花,在海里看着你们。”去年冬天他走后,我和家人商量了很久,决定帮他完成这个心愿——办理骨灰海葬。一开始我完全摸不着头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后来一步步摸索下来,才发现整个流程其实并不复杂,只是需要多一点耐心和细心。
最开始的咨询环节,我走了点弯路。一开始在网上搜“海葬办理”,出来的信息五花八门,有中介也有个人机构,看得人眼花缭乱。后来在社区网格员的提醒下才知道,正规的骨灰海葬服务都是由政府民政部门或指定的公益殡葬机构负责,完全不用找第三方。我拨通了当地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很耐心,告诉我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免费的海葬服务,部分地区还有生态安葬补贴,这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她还提醒我,不同城市的具体要求可能略有差异,最好先确认当地的政策,比如是否需要提前预约、是否有固定的出海日期等。

材料准备比我想象中简单,但每一份都带着沉甸甸的意义。工作人员列出的清单里,核心材料有三样:逝者的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家属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以及一份由所有直系亲属签字的《骨灰海葬申请书》。整理这些证件时,我翻出爷爷的火化证明,纸张边缘已经有些毛边,上面的日期清晰地记着他离开的那天。填申请书的时候,姑姑握着笔停顿了很久,最后轻轻写下“同意”两个字,我们都明白,这是对爷爷遗愿最郑重的回应。有些城市还需要提供逝者的死亡证明,不过我所在的城市只要火化证明就够了,建议大家提前和工作人员确认清楚,避免多跑冤枉路。
预约登记是个需要提前规划的环节。我所在的城市海葬服务每月有固定的出海日期,一般安排在天气较好的周末,比如春秋季的3-5月、9-11月,避开台风季和严寒天气。我打电话预约时,下个月的名额已经快满了,工作人员建议我尽量提前1-2个月申请。预约时需要填写逝者信息、家属联系方式、参与人数等,还可以选择是否需要集体告别仪式——我们选了简单的集体仪式,想着让爷爷和其他同样选择海葬的逝者一起,在大海里有个伴。预约成功后,会收到一条包含集合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的短信,比如提醒我们穿深色衣服、准备一束白色或黄色的鲜花(避免鲜艳颜色)。
到了出海那天,天很蓝,海风带着点咸湿的气息。集合点在一个渔港码头,工作人员早已等在那里,帮我们核对信息、发放纪念证书。登船后,船舱里很安静,家属们大多轻声交谈,偶尔能听到低低的啜泣声。船上有专业的礼仪人员引导,先是简短的集体告别仪式,播放舒缓的音乐,然后家属们轮流走到甲板上,工作人员会帮忙把骨灰盒打开,和准备好的花瓣、海盐混合在一起。轮到我的时候,我捧着爷爷的骨灰,轻声说:“爷爷,我们送你回家了。”骨灰随着海风撒入海中,很快和浪花融为一体,阳光洒在海面上,像撒了一层碎金。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还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小小的琉璃瓶,里面装着海水和细沙,说是“大海的纪念”。

现在每次去海边,我都会带着那个琉璃瓶,仿佛能看到爷爷笑着朝我挥手。其实办理骨灰海葬的过程,也是和逝者好好告别的过程——从咨询政策到准备材料,从预约登记到现场送别,每一步都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爱不会因为离别而消失,反而会像大海一样,在时光里变得更加辽阔。如果你也有亲人希望魂归大海,别担心流程复杂,只要跟着政策指引一步步来,就能帮他们完成最后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