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整理爷爷遗物时,那个褪色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泛黄的海边照片,背面是他歪歪扭扭的字:“死后别立碑,撒到东海去,跟着潮水走。”全家人围坐在老藤椅上,手里摩挲着那张照片,心里却打起了鼓——爷爷的心愿是海葬,但到底能不能自己驾船出海,亲手把骨灰撒进他念叨了一辈子的大海里?

其实不止我们家,近年来不少家庭都有类似的困惑。自己撒海葬到底行不行”,得先从法律规定说起。根据《殡葬管理条例》,骨灰处理方式包括寄存、安葬、撒放等,并未禁止个人撒海行为,但各地执行细则有差异。比如青岛明确要求个人撒海需提前向民政部门报备,提交逝者身份证明、家属承诺书;大连则规定需避开军事禁区、航道等敏感海域,且需通过海事部门审批船只航线。换句话说,“自己撒”不是完全不行,但“偷偷撒”绝对不可取——去年宁波就有家属未报备出海,因船只无资质被海事部门劝返,反而耽误了逝者心愿。

海葬自己去撒可以吗-1

确定能报备后,操作流程得细致到每个环节。去年帮朋友处理过类似事,他们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准备:先联系当地殡仪馆购买可降解骨灰坛(普通骨灰盒太硬,海里难溶解),又在渔具店定做了带GPS定位的浮标(防止撒放位置偏离预定海域)。出海那天选了农历十五的清晨,按老渔民建议“涨潮前半小时撒,潮水能带着骨灰往深海走”。船上除了家属,还请了有近海航行证的老船长,他反复叮嘱“别在禁渔期出海,渔网缠螺旋桨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能避免“撒了一半遇到巡逻艇”或“骨灰盒沉在浅滩被冲回岸边”的尴尬。

海葬自己去撒可以吗-2

比流程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注意事项”。环保方面,千万别学电视剧里撒花瓣、纸钱——去年某海域因家属撒大量塑料花,导致海鸥误食死亡,民政部门后来专门发文禁止。最好用可降解的菊花干花,或者逝者生前喜欢的茶叶、花瓣(提前查好是否属于外来物种)。家属心理准备也得做足:朋友母亲撒海时突然情绪崩溃,伸手去捞骨灰,幸好同行的心理咨询师及时安抚。建议提前约定“谁主撒、谁辅助、谁负责安全”,分工明确才能让仪式既庄重又有序。

说到底,“自己撒”还是“找机构”,核心是尊重逝者意愿。爷爷生前总说“大海比墓地自由”,我们最终选了自己操作——不是为省钱(机构服务费也就三千左右),而是想按他喜欢的方式:撒骨灰时读他写的诗,把他常戴的旧渔帽一起放进海里。当骨灰坛在海浪里慢慢散开,像一群银色的鱼游向深处时,妹妹突然说:“爷爷肯定在笑,他最讨厌殡仪馆那些‘请默哀三分钟’的规矩了。”或许这就是海葬的意义:比起形式是否标准,更重要的是让逝者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回家”。

海葬自己去撒可以吗-3

如果此刻你也在纠结,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当地是否需要报备?家人能否齐心完成流程?是否愿意花时间研究细节?若答案都是肯定的,“自己撒”会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告别;若觉得繁琐,正规机构的“公益海葬”服务也很成熟——去年上海就有200多户家庭参加集体海葬,海事部门全程护航,家属只需带着骨灰盒到场。无论选哪种方式,记得提前和逝者“商量”:就像爷爷笔记本里写的,“葬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的人记得,我曾像潮水一样,认真爱过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