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前夕,我握着母亲的骨灰盒站在天津港码头,海风吹乱了鬓角的白发。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北京市骨灰撒海活动,前两次分别送走了父亲和祖父。望着志愿者递来的蓝色绸带,忽然想起1998年第一次办理手续时,工作人员说"这项服务以后都免费了",那时我还以为只是短期政策。
二十五年过去,免费的承诺从未改变。记得母亲生前总说"大海多干净,比挤在小格子里舒服"。去年秋天她病重时,我们在社区服务中心就办好了全部手续,从申请表到健康证明,全程有专人指导。最让我感动的是,工作人员特意提醒我们可以带一束母亲生前最爱的桅子花,"花瓣跟着骨灰一起入海,也是种念想"。
上个月参加海撒仪式,遇见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孩子来送母亲。男人说他们是北漂,父母一辈子没见过大海。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花瓣落入渤海湾时,三岁的孩子指着浪花喊"奶奶变成小蝴蝶啦"。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项政策的深意——它不仅减免了数千元的费用,更用最温柔的方式,让每个生命都能拥有一片广阔的归宿。
如今的海撒服务早已不是简单的仪式。上个月去市民政局咨询时,看到新开设的"生命教育展厅",墙上挂满了二十五年间的海撒照片。有老人在展板前驻足良久,指着1999年的黑白照片说"这是我家老头子出海那天"。工作人员介绍,去年全市有两千多个家庭选择海撒,二十五年累计服务超过五万个家庭,节约的土地相当于三个颐和园。

站在甲板上望着海鸥盘旋,手中的骨灰盒渐渐变轻。当温热的骨灰与海水相融的瞬间,我想起母亲教我背的第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二十五年的免费服务,不仅是政府的民生承诺,更承载着无数家庭对生命的敬畏。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脸颊,像是母亲最后的亲吻,温柔而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