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海风带着咸湿的凉意,我抱着父亲的骨灰盒站在青岛栈桥边,盒子不重,却像坠着千斤往事。父亲生前总说“死后把我撒进黄海,省得占地方,还能看着渔船”,可真到了这一步,我却盯着手机里“禁止随意投放杂物”的警示牌发愣——海里到底让投骨灰吗?

为了弄清答案,我先去了社区居委会。负责民政事务的李姐翻出一本《殡葬管理条例》,指着其中一条说:“海撒骨灰不违法,但得走正规流程。个人私自往海里撒骨灰,要是被海事部门查到,可能会按‘污染海域’罚款;要是撒在禁渔区或保护区,处罚更重。”她建议我联系市殡仪馆的海撒服务专线,“正规机构会帮你办手续,还能安排专业船只去指定海域。”

拨通专线后,工作人员王师傅的声音很温和:“我们每年春秋两季组织集体海撒,也接个人预约。你先填《海撒服务申请表》,附上你和父亲的关系证明、骨灰存放证,审核通过后选日期。”他特意提醒,骨灰不能直接撒——需要先由殡仪馆用专用设备粉碎成细粉,去除可能含有的金属部件(比如火化时没烧尽的假牙托),“这是为了避免杂质沉到海底,影响海洋环境。”

现在海里让投入骨灰吗视频讲解-1

上周六的海撒仪式比我想象中安静。船驶出近海二十多公里,到达海事部门划定的“海撒专属区”时,王师傅递给我一个可降解的亚麻袋,里面是处理好的骨灰。同行的还有另外三个家庭,大家站在船舷边,没人说话,只有海风卷着海浪声。我打开袋子,看着灰白色的粉末被风扬起,混着细碎的阳光落进海里,像父亲生前最爱撒的那把鱼食,轻轻融进深蓝的水波里。王师傅说:“别撒花瓣、纸钱这些东西,海水会带走骨灰,但塑料、布料会留在海里——对逝者最好的尊重,就是让他干干净净地回家。”

返程时,我望着船尾的浪花,突然想起父亲总说“大海是活的”。原来所谓“允许”,不只是规则的许可,更是对自然的敬畏:正规的流程让思念有了安放的边界,环保的细节让爱不至于成为海洋的负担。海撒不是终点,而是让一个爱海的人,以最温柔的方式,永远留在了他最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