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陪着张阿姨去民政局咨询海葬的事。她老伴走了快半年,总念叨着想让骨灰“回归大海”,可又怕费用太高,一直没敢提。那天在办事大厅,工作人员拿出一沓宣传册,张阿姨翻到“集体海葬”那页,手指在“费用”栏停了很久,小声问:“这里写的‘补贴后个人承担部分’,是真的吗?

其实不止张阿姨,身边不少人对海葬的印象还停留在“高端消费”。有人说“撒回大海肯定贵”,有人猜“怎么也得万八千”,甚至有老人觉得“这是给有钱人准备的”。直到陪张阿姨走完整个流程我才发现,这些误解早该被打破了。现在的集体海葬,不仅费用透明,还有政府补贴托底,普通家庭完全能负担。

北京集体海葬费用大概是多少钱啊-1

真正了解费用构成后,张阿姨松了口气。工作人员解释,北京集体海葬的费用主要分三部分:基础服务费、个性化项目和可选纪念服务。基础服务费里包含骨灰运输、船舶租赁、专业人员服务等,这部分是大头,但政府补贴几乎能覆盖大半。根据2024年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最新政策,户籍居民参加集体海葬,每人可享受最高3000元的补贴,非户籍居民若配偶或子女为北京户籍,也能申请2000元补贴。张阿姨老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算下来基础服务费自己只需掏几百块。

个性化项目里,可降解骨灰盒是很多家庭的选择。张阿姨选了个竹制的,上面刻着“海阔天空”四个字,工作人员说这种材质三个月就能自然降解,不会污染海洋。还有纪念证书和视频录制,前者是免费的,后者加100元就能拿到全程记录的U盘。张阿姨没犹豫就订了视频:“得留个念想,以后想他了,看看那天的海。”

流程比想象中简单得多。提前在“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官网填了预约表,上传逝者身份证、户口本和火化证明,三天后就收到了审核通过的短信。今年3月的集体海葬安排在一个晴好的周末,我们凌晨五点到集合点,大巴车已经等在那里,车上有工作人员发早餐和饮用水,还有志愿者帮忙拎骨灰盒。到了码头,穿制服的礼仪师领着家属排队,登船后每人发了一朵白菊。

船开出去一个多小时,广播里响起轻音乐,礼仪师轻声说:“现在我们到达指定海域,请家属准备撒放骨灰。”张阿姨捧着骨灰盒走到船尾,我帮她打开盒盖,她颤抖着手把骨灰撒向海面。那天的海很蓝,阳光洒在水上像碎金,骨灰混着花瓣漂远时,张阿姨突然笑了,带着泪说:“他生前总说‘人生就该活得敞亮’,这下真敞亮了。”

回来后没几天,补贴就打到了张阿姨的银行卡上。她拿着回执单算来算去:基础服务补贴2800元,自己付了600元;骨灰盒150元,视频100元,总共花了850元。“比我预想的少一半还多,”她把回执单夹进相册,“以前总觉得这种事‘费钱又麻烦’,现在才知道,政府早把我们想到前头了。”

其实海葬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省钱。看着张阿姨从最初的忐忑,到仪式上的释然,再到拿到补贴时的安心,我突然明白,集体海葬不仅是一种殡葬方式,更是给逝者最后的温柔——让骨灰化作浪花,让思念融入海风,而活着的人,不必被“费用”困住对逝者的承诺。就像张阿姨说的:“钱的事政府帮衬着,我们只管把这份念想安放好,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