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母亲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出一张泛黄的海葬证明。那是十年前,父亲坚持要把骨灰撒入大海时留下的。"当时说撒了就撒了,可我总觉得,该有个地方能让我坐着说说话。"母亲摩挲着证明上的"长青园海葬纪念"字样,轻声说。我这才想起,之前听民政局的人提过,北京专门为海葬逝者建了纪念碑,就在长青园里。这个周末,我决定替母亲去探探路,也替自己找找那个能安放思念的地方。

从家出发时,天刚蒙蒙亮。导航上搜"长青园",定位指向朝阳区东五环外的黄厂路。我选了公交出行,从地铁6号线黄渠站出来,换乘411路公交,坐了五站到"黄厂村"站下车。站台斜对面就是长青园的南门,门口立着块青灰色的石碑,刻着"长青园陵园"五个烫金大字,旁边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园区导览图,"海葬纪念区"的标记在东北角,格外醒目。进门前在服务中心登记时,工作人员笑着说:"找海葬纪念碑的家属不少呢,顺着主路往里走,看到'生命之树'雕塑左转,再走三百米就到了。"

北京长青园海葬纪念碑在哪-1

主路两旁种着高大的白蜡树,深秋时节,叶子黄得透亮,风一吹就簌簌往下落,像撒了一路碎金。走了大概五分钟,果然看到一尊银色的金属雕塑,形状像棵展开的树,枝干向上延伸,顶端托着一颗镂空的球体——正是工作人员说的"生命之树"。左转后是条更窄的石板路,路两旁是修剪整齐的冬青,偶尔能看到几丛开得正艳的野菊,黄的、白的,在秋风里轻轻晃。走了没多远,就听到隐约的水流声,再往前拐个弯,一座灰白色的纪念碑突然出现在眼前。

它比我想象中更朴素,却也更有力量。底座是两层台阶,铺着浅灰色的花岗岩,碑身是弧形的,像一弯被拉长的月牙,又像海浪退去后留下的痕迹。正面中央刻着"海葬纪念碑"五个金色大字,字的下方是一行小字:"献给所有魂归碧海的生命"。碑的两侧和背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名字,每个名字都用阴刻,旁边标注着生卒年月。我蹲下身,手指轻轻拂过石碑,凉丝丝的触感里,似乎能感受到每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有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正用软布擦拭着碑上的名字,见我看她,笑着说:"我老伴儿的名字在这儿呢,每年来擦一擦,就像他还干干净净地在我心里。"纪念碑前有片小广场,摆着几张石凳,有位中年男人坐在凳上,手里捏着一张照片,对着纪念碑轻声说着什么,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碑上的人。广场周围种着一圈松柏,四季常青,树下的草坪上,散落着几束刚放不久的白菊和勿忘我,花瓣上还带着露水。

北京长青园海葬纪念碑在哪-2

站在碑前,我突然想起父亲生前总说的话:"人死了,别占地方,撒到海里,还能跟着洋流看看世界。"那时不懂,现在看着这碑上的名字,看着周围安静缅怀的人们,突然就懂了。海葬不是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骨灰融入大海,名字刻在碑上,思念留在心里。这座纪念碑,就像一个温柔的约定,让漂泊的思念有了落脚的地方,也让生者与逝者之间,有了一座不会被海浪冲垮的桥。离开时,我在服务中心拿了张园区地图,上面标注着海葬纪念碑的具体位置和开放时间。回去的路上,我给母亲发了条消息:"妈,找到了。下周我们一起去,我带你看那座'长在陆地上的海'。"

北京长青园海葬纪念碑在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