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走的那个冬天,我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他颤抖的笔迹写着:"死后想回大海。"我愣了很久,才想起他年轻时是渔民,在黄海打了三十年鱼,总说大海是最包容的归宿。可海葬真的能实现吗?我开始四处打听,才发现原来全国已有不少城市允许并支持海葬,这些海滨之城用政策与服务,悄悄守护着像爷爷这样的心愿。
北方的青岛是我最先查到的城市。这座被黄海环抱的老城,海葬服务已经走了三十多年。上世纪90年代,青岛就开始组织骨灰撒海活动,如今每年春秋两季都会有专门的船舶出海。我打电话咨询当地民政部门时,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青岛不仅免费提供骨灰降解容器,还会为家属准备纪念证书和集体追思仪式。"很多老人和您爷爷一样,年轻时与海为伴,最后选择以这种方式回归。"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温和,让我想起爷爷坐在海边礁石上看日出的样子。
再往北走,大连的海葬服务带着东北人的实在。作为渤海湾的重要港口,大连从2000年起就将海葬纳入殡葬改革重点项目,这些年累计已有上万份骨灰撒入渤海。和青岛不同,大连的海葬更注重家属的参与感——家属可以亲手将混有花瓣的骨灰撒向大海,船上还会播放家属提前准备的音乐。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大连网友的分享,说她父亲的海葬那天,海鸥跟着船飞了很远,"像是在护送他最后一程"。这种带着温度的细节,让冰冷的殡葬服务多了些人情味。

南方的城市里,上海和广州的海葬政策最让人印象深刻。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2019年就推出了"海葬全流程免费"政策,从骨灰运输、船舶租赁到纪念服务,家属几乎不用花一分钱。我查资料时发现,上海的海葬船舶有专门的环保设计,骨灰撒放装置能让骨灰均匀融入海水,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而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海葬推广时还结合了当地"水为财"的传统观念,不少老人觉得"撒向大海是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循环"。去年广州的海葬预约量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三倍,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理解父母的这种选择。
最让我意外的是厦门。这座以鼓浪屿闻名的海滨小城,海葬服务藏着闽南人特有的细腻。厦门的海葬船舶会避开旅游航线,选择水质清澈的专属海域,还会为家属准备刻有逝者姓名的纪念牌。工作人员说,闽南人重视"落叶归根",但现在越来越多人觉得,大海的广阔比方寸墓地更贴近"归根"的本质。我想起爷爷常说"大海纳百川,生命本就来自自然",或许正是这种对生命的通透理解,让海葬在这些城市慢慢被接受。
这一路查下来,我不再纠结"能不能海葬",反而开始理解这种选择背后的深意。从青岛的三十年坚守,到上海的政策创新,再到厦门的文化融合,这些允许海葬的城市,其实是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殡葬不是终点,而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就像爷爷纸条上写的"回大海",不是离开,而是回家。或许未来会有更多城市加入,让这份对生命的尊重,随着海浪流向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