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在威海成山头的礁石上我第一次认真思考海葬这个问题。海风卷着浪花打在母亲生前最爱的驼色围巾上,衣摆处还别着她退休那年在青岛栈桥买的贝壳胸针。母亲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想变成太平洋里的浪花,可作为独生女的我连去哪里申请都一无所知。
后来在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办事大厅,穿藏青色制服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叠海葬服务指南。原来早在2016年国家就出台了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骨灰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工作人员指着地图上渤海湾的几处蓝色标记说这些指定海域都可以进行海葬,每年春秋两季还有民政部门组织的公益海葬活动。

办理手续比想象中简单,带着死亡证明和火化证明就能在政务服务网提交申请。让我意外的是社区居委会还安排了心理咨询师,在准备海葬的那周帮我梳理情绪。记得咨询师说海葬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就像母亲总说的人生是场循环往复的潮汐。

今年清明跟着殡葬服务船出海时,同行的还有七位同样带着骨灰盒的家庭。当工作人员指导我们将可降解骨灰坛放入专用投放装置,看着那个印着海浪纹的白色容器缓缓沉入黄海深处,忽然想起母亲教我背的春江花月夜。此刻夕阳把海面染成琥珀色,海鸥掠过时翅膀上落满碎金,我知道那个爱跳广场舞的老太太,终于变成了她最向往的自由模样。
其实海葬最动人的不是仪式本身,而是准备过程中感受到的善意。殡仪馆提供免费的环保骨灰盒,航海日志会详细记录经纬度,每年还能收到海域管理处寄来的海洋生态报告。就像那位老船长说的,把骨灰撒进大海不是消失,是换种方式守护这片蔚蓝。现在每次去海边,我都会带一小把母亲生前种的薄荷撒进水里,想象着她正随着洋流,去看她年轻时没机会见到的远洋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