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陪着母亲去为外公挑选长眠之地。外公生前总说喜欢树木,希望百年后能化作春泥继续滋养草木,我们便把目光投向了自然葬。经朋友推荐,我们决定去长青园看看,这个位于京城东南的墓园,藏着许多人关于"归于自然"的期许。

从市区出发沿南四环东路向东行驶,过了十八里店桥后转入博大路,大约二十分钟车程就看到了长青园的指示牌。不同于传统墓园的肃穆压抑,这里更像一座精心打理的植物园。门口没有醒目的牌坊,只有一块青灰色石碑刻着园名,周围环绕着银杏和元宝枫,深秋时节叶片金黄,风一吹便簌簌落在草地上,倒有几分"落叶归根"的诗意。

走进园区深处的自然葬区,脚下是松软的草坪,成片的油松和侧柏在风中摇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的骨灰安葬采用深埋方式,不立墓碑,只在地面种植一棵纪念树。每棵树下都有二维码金属牌,扫码就能看到逝者的生平简介和照片。母亲抚摸着一棵碗口粗的白皮松说:"你外公要是看到这样的地方,肯定会喜欢。"不远处,几位老人正在给树木浇水,他们是这里的志愿者,也是逝者家属,用这种方式延续着对亲人的思念。

在咨询处,我们看到墙上挂着详细的价目表和流程说明。自然葬的费用包含三年的树木养护,之后由园区统一管理。工作人员介绍,长青园的自然葬区从2010年开始规划,如今已有近千棵纪念树,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他们还会定期举办集体追思活动,春天组织植树,秋天邀请家属来采摘园区种植的果实。这种尊重自然又充满人情味的做法,让我们原本沉重的心情渐渐舒缓下来。

北京长青园自然葬地址-1

离开时已是傍晚,夕阳穿过松枝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母亲在登记册上认真填写了外公的信息,选择了一棵即将栽种的玉兰树。回家的路上,她轻声说:"原来告别也可以这样温暖。"或许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融合,让长青园成为越来越多北京人的选择。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的延续,就像那些扎根土壤的树木,在四季轮回中静静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