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走的那个春天,整理他的遗物时,我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身后事,愿归大海,不占寸土”。字迹是他生病前写的,一笔一画透着认真。家里人商量后,决定尊重他的遗愿。可真要办海葬时,我却犯了难:海葬需要申请吗?大概要花多少钱?这些问题像潮水似的涌上来,逼得我不得不一步步去弄明白。
最开始我以为海葬和普通殡葬一样,直接联系殡仪馆就行。打电话给市里的殡葬服务中心,接电话的阿姨却笑着说:“海葬是特殊安葬方式,得先申请审批呢。”她告诉我,个人不能私自组织海葬,必须通过正规渠道向民政部门申请。我赶紧跑到社区服务中心的殡葬窗口,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张蓝色的申请表,上面列着申请条件:逝者需为本地户籍(部分城市也接受非本地户籍),家属需提供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还有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填好表附上材料,我们会提交给区民政局,审批大概5个工作日。”工作人员一边帮我核对材料一边说,“现在政府鼓励生态安葬,申请流程比以前简化多了。”

申请的事理顺了,费用又成了新的疑问。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海葬要花几千,也有人说几乎不花钱,到底哪个才对?带着疑惑,我拨通了民政局殡葬科的电话。“海葬费用分两部分,”电话那头的王科长耐心解释,“基础服务费包括骨灰盒、鲜花、乘船出海、礼仪主持这些,政府会给每例海葬补贴2000元,扣除补贴后个人只需承担800到1200元。”他还说,如果家属有额外需求,比如定制纪念光盘、增加鲜花数量,或者选择节假日出海,可能会有几百元的附加费,但基础项目足够完成一场庄重的告别。后来我选了基础服务包,加上提前预约的普通出海日期,最后实际支付了980元,比预想中少了很多。

上个月中旬,我们跟着殡葬服务船出海了。那天风不大,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制服,轻声引导家属将骨灰与花瓣混合,再缓缓撒入海中。整个过程安静又肃穆,没有传统葬礼的喧嚣,却多了份与自然相融的温柔。返程时,同船的一位阿姨说:“我父亲是老渔民,一辈子跟海打交道,这样的归宿,他肯定喜欢。”听着她的话,我想起爷爷纸条上的字,忽然觉得,那些关于申请流程、费用明细的奔波,都成了值得的铺垫——因为我们用最妥帖的方式,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其实海葬的办理并不复杂,只要提前准备好材料,跟着流程走,三到五个工作日就能审批下来。费用方面,有了政府的补贴,普通家庭完全能承担。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现在每次路过海边,我都会想起那个撒骨灰的清晨,海风里仿佛还带着爷爷的笑声。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告别——不留下墓碑,却把思念种进了大海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