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在青岛参加一位长辈的追思会,休息室里几位亲友轻声讨论着后事安排。"听说现在有海葬,不知道咱们这儿能不能办?"堂姐的话让我愣了一下——在我的印象里,殡葬似乎总绕不开墓碑、骨灰盒和墓园,海葬这两个字带着点遥远的浪漫,却又好像和现实隔着层纱。后来花了半个月时间走访民政部门、殡葬服务中心,又和几位亲历者聊了聊,才发现原来中国的海葬业务不仅存在,早已从沿海城市的试点变成了覆盖全国的成熟服务。

最早接触到海葬的具体信息,是在市南区的殡葬服务大厅。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册上,"绿色殡葬"四个字格外醒目。原来早在1994年,青岛就开展了首次集体海葬,那时全国还没多少人听说过这种方式。现在翻看民政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海葬服务已经覆盖了28个省份,仅沿海的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年均就有超过2万份骨灰撒入大海。工作人员笑着说:"以前家属来咨询,总要问'是不是不吉利',现在年轻人主动来问的越来越多,上个月还有对90后夫妻提前为自己预约了海葬。"

中国有没有海葬业务-1

真正让我感受到海葬温度的,是和林阿姨的一次长谈。她的丈夫老陈去年选择了海葬,"一开始我也犹豫,觉得'入土为安'才是正经事。"林阿姨说,直到跟着殡葬服务船出海那天,她才明白丈夫坚持的意义。那天清晨,船从奥帆中心出发,行驶到指定的黄海海域。工作人员先向家属讲解注意事项,然后递来装着花瓣的环保袋——骨灰早就被研磨成细粉,和花瓣混在一起。当老陈的骨灰随着海风撒向海面时,一群海鸥突然从船舷掠过,林阿姨说那一刻她没觉得悲伤,反而想起丈夫生前总说"想变成浪花,去看看年轻时没去过的远方"。现在每年忌日,她都会带着老陈最爱的崂山绿茶,来海边坐一坐,"知道他在这片海里,离我不远。"

中国有没有海葬业务-2

仔细了解后才发现,海葬的流程比想象中更规范。家属只需带着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到当地殡葬管理部门申请,审核通过后就能预约服务。费用方面,大部分城市都有政府补贴,像青岛、上海、广州这些沿海城市,基本能覆盖全部成本,家属只需承担少量交通费和纪念用品费用。仪式上也保留着人文关怀:有的服务机构会准备追思卡,让家属写下想对逝者说的话,和骨灰一起撒入大海;有的会在船上播放逝者生前喜欢的音乐,工作人员还会指导家属如何将骨灰与花瓣混合,避免撒落时被风吹散。去年广州的一次集体海葬中,有位家属带着年幼的孙子,孩子不懂死亡,只觉得"爷爷变成了星星,掉进海里游泳去了",童言童语让在场的人湿了眼眶。

中国有没有海葬业务-3

这些年海葬的普及,背后是殡葬观念的悄然转变。以前总觉得"墓"是逝者的归宿,也是生者的念想,可看着城市周边墓园价格逐年上涨,有的地方一块墓地比房价还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除了立碑,还有没有更环保的方式?海葬恰恰回应了这种需求——撒入大海的骨灰会自然降解,不占用一寸土地,还能减少石材开采、水泥使用带来的环境负担。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3年,全国选择海葬的逝者数量增长了近10倍,其中45岁以下的家属占比超过60%。就像那位90后预约海葬的姑娘说的:"我不想以后孩子清明还要挤在墓园里烧纸,不如让我变成洋流的一部分,去看看这个世界。"

如今再想起追思会上堂姐的问题,心里已经有了清晰的答案:中国不仅有海葬业务,它早已不是小众选择,而是越来越多人主动拥抱的绿色殡葬方式。从政策支持到服务完善,从观念破冰到情感接纳,这片承载着思念的大海,正在成为生命最后的温柔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