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陪着伯父处理伯母的后事,在选择安葬方式时,伯母生前总念叨"想变成浪花,看看世界",我们便决定满足她的遗愿——办理海撒。可真要着手准备,才发现这事儿比想象中复杂:打开搜索软件,"海撒预约"的结果一页接一页,平台名称里带着"公益""正规""官方"字样的不在少数,客服电话打过去,话术都练得滚瓜烂熟,可挂了电话,心里那股不踏实劲儿反而更重了:这些海撒预约平台,到底靠不靠谱?
最开始我们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有个平台客服特别热情,微信上秒回消息,发来的宣传页做得精致,说"全程VIP服务,专属游艇,随约随走",价格标着19800元。伯父觉得贵,客服立刻说"现在有优惠,15800就能拿下"。可当我们问"你们有没有和民政部门合作的文件"时,对方却岔开话题,说"我们合作的是正规航运公司,安全绝对有保障"。另一家平台更夸张,客服直接发语音:"姐你放心,我们老板就是海事局退休的,手续都是内部通道,三天就能办好。"这话听着就玄乎,哪有"内部通道"办殡葬手续的?
后来冷静下来,我们决定先弄明白"正规海撒平台"该长什么样。托在民政局工作的朋友打听,才知道海撒属于殡葬服务的一种,正规平台必须满足几个硬条件:首先得有明确的资质依托,要么是民政部门备案的殡葬服务机构直属平台,要么是与合法殡葬机构有正式合作协议的第三方,而且合作方的营业执照里必须有"殡葬服务"经营范围;其次流程得透明,海撒的时间、海域(必须是国家划定的专用海域,比如渤海湾、东海指定区域)、使用的船舶(要有海事部门核发的航行许可证),这些都得能公开查询,不能含糊其辞;最后收费得清清楚楚,从骨灰运输、船舶租赁到仪式服务,每一项费用都该列出来,不能有"打包价""一口价"却不说明明细的情况。

拿着这几条标准,我们重新筛选平台。最后联系的那家平台,客服没急着报价,先发来两份文件:一份是他们与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合作协议扫描件,盖着双方公章;另一份是近半年的海撒排班表,详细写着每月的海撒日期、集合地点、航行路线,甚至标注了"遇大风浪则延期,提前48小时通知家属"。我们追问"能不能跟着登船",客服说"家属可以陪同,一艘船限10位家属,会提供纪念鲜花和追思卡片,全程有摄像师跟拍,仪式结束后24小时内发视频和照片"。收费单也列得明白:基础服务费5800元(含船舶租赁、骨灰处理、海域使用),家属登船每位加收800元,没有其他附加费用。

今年三月,伯母的海撒仪式在黄海海域举行。那天阳光很好,船平稳地行驶在蓝绿色的海面上,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深色制服,动作轻柔地将骨灰与花瓣混合,按照家属的意愿撒向大海。仪式结束后,船长还拿出航海日志让我们签字,上面记录着经纬度和撒放时间。回来的路上,伯父看着手机里的视频,红着眼眶说:"她肯定满意了,这趟没白折腾。"

现在回想,选对海撒平台的关键,其实是别被"低价""快速""VIP"这些词迷惑,多问一句"资质文件能看吗""流程能公开吗""收费能列明细吗"。毕竟这不仅是办一件事,更是给逝者最后的体面,容不得半点马虎。希望我的经历能帮到有需要的人——大海那么大,总得让思念安稳地漂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