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前夕,我都会接到不少朋友的咨询,问起北京海撒祭扫的具体地址。其实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解答,因为海撒不同于传统墓葬,它既有海上的仪式地点,也有陆地上的纪念场所。作为曾经参与过相关服务的志愿者,今天想和大家详细聊聊这个话题。
北京的海撒服务主要由北京市殡葬管理事务中心统筹安排,指定的海域位于渤海湾区域。这片海域距离北京东南沿海约100多公里,需要通过专业的海撒船只前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地址"并非我们日常理解的固定地点,而是经过民政部门规划的专用海域。家属不能自行驾船前往,必须通过官方渠道报名参加集体海撒活动。
申请海撒需要先向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殡葬服务机构提交材料,包括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以及家属的身份证明等。审核通过后,会被安排到相应的批次。每年春季和秋季是海撒的集中时段,每艘船会承载一定数量的家庭,整个航程大约需要三到四小时。记得去年春天跟随船队出海时,看着海鸥在船舷盘旋,家属们将花瓣与骨灰一同撒向大海,那种宁静而肃穆的氛围让人印象深刻。
很多家属关心海撒后如何祭扫,其实除了参与每年的集体海撒追思活动外,北京市还在万安公墓、天寿陵园等地设立了海撒纪念墙。这些纪念墙上镌刻着逝者的姓名,家属可以在特定的纪念日前往献花祭扫。我曾陪同一位老人到万安公墓的纪念墙前,老人轻轻抚摸着墙上老伴的名字,低声诉说着家常,那份思念并不因没有实体墓碑而减少半分。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线上祭扫也成为新的方式。北京市殡葬服务平台推出了"海撒纪念"专题页面,家属可以在线上创建纪念空间,通过献花、留言等方式寄托哀思。这种跨越时空的纪念方式,让远在外地的亲友也能共同参与祭扫。去年疫情期间,就有不少家庭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特殊的追思。
选择海撒的家庭,大多是被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所打动。当骨灰融入大海,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而那些分布在各个陵园的纪念墙,以及日益完善的线上纪念平台,都在努力为家属提供着情感寄托的场所。如果你正在考虑海撒,建议提前与户籍所在区的殡葬管理部门联系,他们会提供详细的流程指引和材料清单。生命的终点不是告别,而是以更轻盈的方式融入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