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的那个春天,病房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热闹。他躺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轻声说:"以后别给我买墓地了,把我撒进海里吧,我这辈子没见过真正的大海,想看看那里的日出。"我攥着他枯瘦的手点头,眼泪砸在白色被单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记。那时我只知道海葬环保,却完全不知道在北京该去哪里申请,更不懂这看似简单的愿望,需要多少细碎的手续来成全。
真正开始着手准备,是在父亲火化后的第三天。我抱着骨灰盒坐在沙发上,翻遍了手机里的殡葬指南,才发现北京的海葬申请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需要跑遍各个部门。先是打了12345市民热线,接线员耐心告诉我,北京户籍居民申请海葬,主要通过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或各区民政局的殡葬管理部门办理,还特意提醒我:"最好先在网上查一下最近的办理点,有些区的街道服务中心也能协助受理。"挂了电话,我对着手机备忘录里记下的地址发呆,突然想起父亲生前总说"办事要找对门",原来连身后事也一样。
准备材料的过程比想象中繁琐些。我翻出父亲的身份证、户口本,又去殡仪馆补开了火化证明——那天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看我抱着材料站在柜台前发愣,主动递来一杯热水:"第一次办吧?别慌,需要啥我给你列个单子。"清单上列着五项:逝者身份证明复印件、家属关系证明(户口本或结婚证)、火化证明原件、书面申请(要写清逝者姓名、身份证号、海葬意愿),还有家属的身份证复印件。最让我手忙脚乱的是户口本,父亲的户口页夹在老相册里,我翻了三个抽屉才找到,纸张边缘已经泛黄,像他鬓角的白发。
申请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按照提前查好的地址去了东城区民政局的殡葬服务窗口。窗口前没什么人,工作人员是位戴眼镜的大姐,接过材料时轻声问:"逝者是长辈吧?"我点头,她一边审核一边说:"北京从2019年就开始推行生态安葬补贴了,户籍居民申请海葬,基本服务费是全免的,包括骨灰撒海、专用容器、乘船费用,家属还能领一张纪念证书。"她说话时笔尖在纸上沙沙响,阳光透过窗口落在她的工作牌上,映出"便民服务岗"五个字。填完申请表,她递给我一张预约单:"下月初有趟集体海葬,家属可以去三位,记得带上预约单和身份证。"
七月初的海葬仪式在一个晴朗的清晨。我们跟着殡葬服务车到了码头,海风带着咸腥味扑在脸上,远处的海平面和天空连在一起,蓝得让人心里发空。当工作人员把父亲的骨灰和着花瓣撒进海里时,我看见一群海鸥突然从船舷边掠过,翅膀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母亲抹着眼泪说:"你爸这下真见到大海了。"回来的路上,我握着那张烫金的纪念证书,突然明白海葬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让思念变成了另一种形态——它不在冰冷的墓碑上,而在每一次潮起潮落里,在每片飘向海面的云里。如今再有人问起北京海葬去哪里申请,我总会想起那个帮我列材料清单的殡仪馆大姐,想起窗口前温暖的阳光,想起父亲终于拥抱大海的那个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