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父亲走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商量了很久,最终决定按他生前的心愿——让他回到大海的怀抱。父亲一辈子爱海,退休后总说“等跑不动了,就去海边听浪”,所以海葬成了我们共同的选择。联系八宝山相关部门时,心里其实有些忐忑,不知道流程会不会复杂,直到真正走完这一路,才发现这场告别比想象中更温柔。
最开始是联系登记。我们先打了八宝山殡仪馆的咨询电话,接电话的王姐声音很温和,详细解释了海葬的基本流程:需要先确定逝者是否符合条件(其实只要家属同意,一般都可以),然后准备材料。她说需要逝者的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家属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还有一张逝者的一寸照片。挂了电话我赶紧翻出父亲的证件,看着照片里他笑着的样子,突然觉得这场“远行”或许真的是他想要的。后来才知道,现在还能线上预约,通过官方小程序提交材料预审,审核通过后再线下确认,比以前方便多了——这点对我们这种不太熟悉流程的家属来说,真是省了不少事。
准备妥当后,就是等待仪式的日子。工作人员会提前一周电话通知具体时间和集合地点,还特意提醒我们“穿舒服点的鞋子,海边风大,带件外套”。仪式当天,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到了八宝山殡仪馆的集合点,已经有十几个家庭在等候。大家脸上都带着相似的平静,偶尔有人低声交谈,说的都是“老爷子生前爱钓鱼,这下能天天看海了”之类的话,没有想象中的沉重。大概半小时后,统一乘坐大巴前往码头,车上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朵白色的菊花,还有一张打印好的流程单,上面写着“登船后请按指引就座,仪式期间保持安静”,细节处透着细心。
到了码头,远远就看见一艘白色的船停在岸边,船身上写着“生命之舟”。登船时工作人员会帮忙搀扶老人,还特意提醒“小心台阶,抓稳扶手”。船舱里已经摆好了简单的仪式台,中间放着一个银色的 urn(后来知道是集体存放骨灰的容器,我们选择的是可降解骨灰盒,会和骨灰一起入海)。仪式开始后,主持人先是轻声念了悼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只说“我们送亲人最后一程,让大海成为他们永恒的家”。接着是默哀,船外的海浪声成了唯一的背景音,那一刻突然觉得,父亲好像就坐在身边,正笑着看远处的海鸥。然后家属们按顺序走到船尾,工作人员会帮忙打开骨灰盒,我们捧着父亲的骨灰,看着它随着海风一点点落入海中,白色的骨灰碰到蓝色的海浪,瞬间就融在了一起。旁边有位阿姨一边撒花瓣一边说“妈,你看这海多大,以后再也不用挤公交车去海边了”,语气里带着释然。
仪式结束后,船慢慢返航,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一本海葬证书,封面是蓝色的海浪图案,里面写着逝者的名字和海葬日期。王姐走过来说:“回去后如果需要纪念,随时联系我们,每年清明前后还有集体追思活动。”握着那本薄薄的证书,心里却觉得很踏实。其实整个流程下来,从联系到结束也就一个多月,没有复杂的手续,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种“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的妥帖。父亲总说“人这一辈子,来的时候赤条条,走的时候也该干干净净”,现在看着那片海,突然明白,海葬或许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没有墓碑,却把思念留在了每一朵浪花里。
如果问我整个流程难不难,我会说不难;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其实只要提前准备好材料,跟着工作人员的指引走就行。最想说的是,别害怕这场告别,当骨灰融入大海的那一刻,你会发现,有些离开,其实是另一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