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天从殡仪馆领回父亲的骨灰盒,我和母亲在寄存处的长椅上坐了很久。盒子不重,却像坠着千斤的往事。工作人员问我们要寄存多久,我下意识说了"先存着吧",心里却一片茫然。那时总觉得,骨灰寄存是暂时的,可"暂时"究竟是多久?直到三年后,当我和母亲站在甲板上,看着白色的骨灰随着花瓣落入深蓝的大海,才慢慢明白,寄存的时光从来不是等待,而是给思念找一个温柔的出口。

最初选择寄存,一半是传统观念作祟,一半是没做好准备。父亲走得突然,我们甚至没来得及好好商量后事。老家的亲戚说"入土为安",可城市里的墓地价格让人心慌,母亲又总念叨"再等等,等天气暖和些,等你妹妹放假回来一起商量"。殡仪馆的寄存处有一排排灰色的柜子,每个柜子上贴着编号,父亲的那个在第三排最左边,每次去擦拭,我都会想起他书房里那个摆了三十年的旧书架,也是这样整整齐齐的。那时我常想,寄存到底要多久?是三个月,一年,还是更久?后来才知道,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去年春天,我陪母亲整理父亲的遗物,翻出他退休后写的游记。其中一页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在青岛海边拍的,背后用铅笔写着"要是能变成浪花,天天看海也不错"。母亲突然红了眼眶:"你爸一辈子想去看海,最后一次住院还说,等好了要去赶海。"那天下午,我们第一次认真聊起海葬。我打电话咨询殡仪馆,工作人员说骨灰寄存没有硬性时间限制,只要按时缴纳寄存费,放多久都可以。"有的家属寄存了十年,等孩子长大一起送;有的寄存半年,觉得时机到了就办了。"他顿了顿说,"关键是你们心里觉得什么时候合适,逝者的心愿最重要。"

骨灰寄存多久可以海葬-1

决定海葬后,流程比想象中简单。我们联系了市民政局的殡葬服务中心,提交了父亲的死亡证明、骨灰寄存证和家属身份证,选了最近的一场集体海葬。出发前一天,我去寄存处取出骨灰盒,盒子上的漆有些磨损,边角却被母亲擦得发亮。海葬那天风很轻,船开了四十分钟才到指定海域。工作人员念悼词时,母亲把花瓣撒进海里,我抱着骨灰盒慢慢倾斜——白色的骨灰混着玫瑰花瓣,像雪片一样飘进海水里,很快被浪花卷走,没留下一点痕迹。回来的路上,母亲望着窗外说:"你爸肯定喜欢这样,比挤在小小的墓地里自在多了。"

骨灰寄存多久可以海葬-2

如今再想起寄存骨灰的那三年,突然觉得那些日子像过渡的桥梁。我们需要时间接受离别,需要时间整理回忆,也需要时间明白: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骨灰寄存多久可以海葬?其实答案藏在每个家庭的故事里——可能是等一个春暖花开,等一次全家团聚,或者只是某个瞬间突然懂了逝者的心愿。重要的不是时间长短,而是我们终于能笑着说:"爸,我们送你去看海了,这次你可以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