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整理父亲遗物时,我在旧皮夹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他72岁那年写的字迹:"身后事从简,骨灰撒入渤海湾,勿立碑,勿祭祀。"作为老水手的儿子,我知道那片海对他意味着什么——年轻时远洋货轮的航线,退休后晨练常去的海边,还有他总挂在嘴边的那句"大海是最包容的归宿"。但真正要实施这个遗愿时,我却在民政局门口徘徊了许久,手里攥着那张纸条反复琢磨:把骨灰撒进大海,到底合不合法?
带着这个疑问,我先去社区居委会咨询。负责民政事务的王大姐翻出厚厚的《殡葬管理条例》,指着第三章对我说:"你看这里,国家鼓励骨灰海葬这种生态安葬方式,但必须经过审批。"她解释说,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将海葬列为绿色殡葬的重要形式,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葬区域抛撒骨灰。这让我想起父亲常去的那片海滨浴场,夏天总是挤满游客,显然不适合进行这样的仪式。
后来在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给了我更具体的指引。他们提供的《骨灰海葬服务流程》显示,个人申请海葬需要提交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和家属身份证明,由殡葬部门统一安排船只和海域。"我们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都会组织集体海葬,使用可降解骨灰盒,在指定的 offshore 海域进行。"负责人李主任指着墙上的海图,"这片经海事部门划定的专用海域,距离陆地12海里,水流稳定且远离航道,既尊重了逝者意愿,也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他还提到,去年全市有1200多份骨灰通过这种方式回归大海,政府不仅全程免费,还会颁发纪念证书。
最让我触动的是在海葬登记处遇到的张阿姨。她拿着丈夫的海军军官证复印件,轻声说:"老人生前总说要回到战舰守护的海域。"我们排队填写申请表时,她指着窗外说:"以前总觉得把亲人骨灰撒了是不孝,后来才知道,国家早就鼓励这种方式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海葬时会播放哀乐,家属可以投放花瓣,整个过程庄重肃穆。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当年写下遗愿时,或许早就了解这些政策,只是没来得及和我们细说。
今年清明前夕,我终于在渤海湾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花瓣融入蔚蓝的海水,远处的货轮鸣响了汽笛。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合法合规,不仅是遵守条例上的条款,更是对逝者心愿的尊重,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如今那张海葬纪念证书和父亲的纸条一起放在抽屉里,它们共同告诉我:真正的思念从不需要墓碑承载,当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那些爱的记忆反而会在时光里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