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到了那张泛黄的公墓使用证。证角已经卷起毛边,塑料封皮上还留着父亲当年按手印时蹭到的红泥——那是2003年春天,他和母亲一起去墓园办理手续时留下的。证上的使用年限写着20年,我掐着指头算了算,明年清明过后,就到期了。
那天晚上我和母亲坐在沙发上翻老照片,她突然指着相册里父亲在海边钓鱼的照片说:"你爸这辈子就爱水,退休后总念叨想去看看真正的大海。"我心里一动,想起白天在社区宣传栏看到的"绿色殡葬服务指南",试探着问:"妈,公墓到期后,要不我们给爸申请海葬?"母亲没立刻回答,只是摩挲着照片里父亲的脸,过了好一会儿才轻轻点头:"只要是他喜欢的方式,我都没意见。"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海葬几乎一无所知。总觉得把亲人骨灰撒入大海,是件"轻飘飘"的事,不像传统墓葬那样有个实实在在的去处。直到上周去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咨询,才慢慢解开了心结。负责接待的李姐拿出一本绿色封面的手册,指着其中一页说:"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生态安葬,海葬就是很成熟的方式。像您父亲这种情况,公墓到期后如果不想续租,完全可以申请海葬,手续不复杂。"她告诉我,公墓到期后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续租、迁坟都可以,但海葬因为占地少、环保,这几年选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老一辈生前喜欢自然的,家属大多愿意考虑。
至于"现在还能去吗",李姐笑着说我操心太多:"海葬服务早就常态化了,根本不是以前那种'一年办一次'的稀罕事。"她拿给我一张流程图,上面写着从申请到安葬的全流程:先在网上填写申请表,附上逝者证明和家属关系材料,审核通过后会收到短信通知,然后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安葬批次——每月都有固定的出海日期,春秋季人多的时候还会加开航次。最让我意外的是费用,"基本全免费",李姐解释道,骨灰盒、鲜花、船舶租赁这些费用都由政府补贴,家属只需要承担自己的交通和食宿,"去年我们市就有1200多户家庭选了海葬,大家都说这样既省心又环保"。
从民政局出来时,阳光正好照在路边的玉兰花苞上,我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来的时候赤条条,走的时候也该干干净净。"回家后我把海葬的流程讲给母亲听,她翻出父亲生前最喜欢的那首《大海啊故乡》,一边跟着哼唱一边抹眼泪:"你爸要是知道能以这种方式'看海',肯定高兴。"现在申请表已经提交上去了,系统显示下个月中旬就能安排,我和母亲商量着,到时候带上父亲生前爱喝的龙井,撒一把在海里,就当陪他再"喝"一次茶。
或许就像李姐说的,殡葬方式的选择,从来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当骨灰随着浪花融入大海,那些关于思念的记忆,反而会像海水一样,在岁月里变得更加绵长。而对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来说,能以亲人喜欢的方式送他最后一程,大概就是对"好好告别"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