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整理母亲遗物时,我在她的日记本里发现了一张泛黄的海边照片。照片里的她扎着麻花辫,裙摆被海风吹得鼓起,背后是翻涌的蓝绿色海浪。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她生前总说想把骨灰撒进大海,像候鸟回归故乡。可真当死亡的轮廓清晰起来,我才发现自己对海葬一无所知,最迫切的疑问是:人死后多久可以海葬?
带着这个问题,我拨通了市民政局的咨询电话。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说,海葬的时间并非固定数字,而是由一系列必要流程串联起的时间线。首先要完成医学死亡证明、户籍注销等手续,接着是遗体火化,这通常需要在死亡后24小时至72小时内进行,具体时间取决于逝者身体状况和当地殡葬管理规定。火化完成后,骨灰会暂存于殡仪馆,这时候就可以联系正规的海葬服务机构,提交身份证明、火化证明等材料,预约海葬排期。
在等待排期的日子里,我开始整理母亲的生平。她退休后加入了老年大学的摄影班,镜头里最多的就是家门口的那片海。有次她举着相机追着浪花跑,不小心摔在沙滩上,回来还乐呵呵地说拍到了"会跳舞的泡沫"。这些细碎的记忆让等待不再漫长,反而成了与母亲重新对话的过程。海葬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从提交材料到正式出海,快则一周,慢则需要一个月,这期间要完成骨灰盒密封、公证备案等程序,还要根据潮汐规律安排出海时间。
今年清明前,我终于接到了出海通知。那天清晨,我们捧着盖着蓝布的骨灰盒登上了海葬船。同行的还有二十多个同样捧着骨灰盒的家庭,没有人喧哗,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当工作人员指导我们将骨灰与花瓣一起撒入海中时,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对大海的执念——那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由。海鸥在头顶盘旋,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海面上,像无数碎钻在闪烁。
返程时,船长递给我一张海葬证书,上面印着经纬度坐标。他说这是大海留给我们的念想,以后想她了,就看看这片海。现在我常常会带着母亲的相机去海边,看着潮起潮落,心里渐渐明白:死亡不是时间的断点,海葬也不是仓促的告别。从生命终结到骨灰入海,那些必要的等待和仪式,其实是让活着的人有时间学会告别,让逝者带着体面与尊严,完成奔向星辰大海的最后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