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接到发小的电话时,她的声音还带着哭腔。电话那头,她断断续续地说爷爷走了,临终前反复念叨着要"回海里去"。老人年轻时是东海的渔民,大半辈子都漂在海上,撒网、捕鱼、听浪,骨灰撒海是他念叨了十几年的心愿。可真到要办的时候,发小却犯了难:自己能直接把骨灰撒进海里吗?要不要办什么手续?会不会不小心犯了法?其实不止她,很多人在面对亲人的身后事时,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当逝者心愿是回归大海,这场跨越山海的告别,到底该如何体面又合规地完成?

关于骨灰撒海,很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找个海边一撒就行"的层面,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需要注意的规定。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和《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骨灰撒海属于"骨灰海葬",是国家鼓励的绿色殡葬方式,但并非完全"想撒就能撒"。个人不能随意选择海域,更不能擅自租用渔船到非指定区域撒海。正确的流程是先联系当地民政部门或正规殡葬服务机构,由他们协助办理审批手续,确定符合环保要求的指定海域。比如在浙江,民政部门每年会组织公益海葬活动,家属可以免费报名参加;如果希望单独撒海,也可以联系有资质的殡葬服务公司,他们会协助租用合规船只、确定经海洋部门批准的撒海点,确保整个过程符合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

除了手续合规,实际操作中的细节也藏着对逝者的尊重。发小后来告诉我,她在办理过程中特意咨询了殡葬师,学到不少实用知识。比如撒海时不能使用陶瓷、金属等不易降解的容器,必须用可降解的骨灰袋,有些家庭还会在骨灰中混入花瓣或细沙,让骨灰能更快融入海水。时间上最好选择晴朗无风的日子,一方面是为了航行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平静的海面,给逝者一场温柔的告别。她还提到,爷爷生前爱喝绍兴黄酒,撒海那天,她带了一小坛酒,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酒和骨灰一起缓缓倒入海中——不是迷信,只是想让爷爷带着熟悉的味道,回到他热爱的大海。

骨灰能自己撒海吗?-1

更触动我的,是这场告别背后对逝者意愿的尊重。发小在整理爷爷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里面夹着一张褪色的老照片:二十岁的爷爷站在渔船上,迎着海风笑得灿烂,照片背面写着"等我老了,就把骨灰撒进东海,跟着潮水走,就像年轻时出海一样自由"。那一刻她突然明白,海葬对爷爷来说不是简单的殡葬选择,而是对生命最后的浪漫注解。办理手续时,她特意申请了单独撒海,带着爷爷生前最爱的草帽和渔网模型,在一个清晨跟着殡葬船驶向指定海域。当骨灰随着海风落入海中,她仿佛看到爷爷又变回了那个年轻的渔民,正扬起帆,朝着远方的朝阳驶去。

如今再聊起这件事,发小的语气里多了份释然。她说以前总觉得殡葬是沉重的,但这次才发现,当告别真正贴合逝者的心愿,反而会生出一种温柔的力量。骨灰撒海不是"自己想撒就能撒",但也绝非遥不可及——提前联系民政部门、办好审批手续、选择正规渠道,就能让这场告别既合规又体面。对逝者而言,最好的归宿或许不是冰冷的墓碑,而是回到他们用一生热爱的地方;带着理解和尊重完成这场告别,也是对彼此生命最温暖的交代。毕竟,生命的终点从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与所爱之人、所爱之地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