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母亲走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在灵堂前,对着她的黑白照片坐了很久。父亲轻轻说:"你妈这辈子最爱海,退休后总念叨要去海边住,不如就让她'回'海里去吧。"就这样,我们决定选择海葬——这种越来越多人认可的环保殡葬方式。只是当时谁也没细想过:海葬时骨灰撒入大海,那装骨灰的盒子,最后该怎么处理呢?

海葬那天是个有风的清晨,我们跟着殡葬服务的船出海。工作人员提前交代过,海葬需要将骨灰从骨灰盒中取出,装入可降解的撒灰袋里。我捧着母亲的骨灰盒,那是个深棕色的木质盒子,上面刻着简单的缠枝莲纹,是母亲生前和父亲一起挑的,她说"以后住这里,得好看点"。打开盒盖时,里面的骨灰细腻得像陈年的雪,混着一点点没烧尽的骨殖,摸上去带着凉意。工作人员戴着手套,小心地将骨灰倒入撒灰袋,动作轻柔得像在收拾一件易碎的瓷器。我注意到,空了的骨灰盒被放在一旁的竹篮里,旁边还放着其他家庭的几个空盒子,有木质的,有纸浆的,还有一个是藤编的。

海葬后以前的骨灰盒怎么处理掉了呢-1

"这些空盒子,家属可以自己带走,也可以留在船上统一处理。"工作人员轻声解释,"如果是环保材质的,比如纸浆或藤编的,我们会在返航后进行粉碎处理,用作植物肥料;木质的可以带回家留作纪念,或者交给我们送到专门的回收点,做成纪念摆件,也可以自行处理——比如拆开后埋在树下,让它自然降解。"我们一家人商量后,决定把母亲的骨灰盒带回家。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盒子内侧贴着一张母亲六十岁时的照片,照片上她穿着蓝布衫,站在海边笑得眯起眼睛,那是她最开心的样子。

回家后,我把空骨灰盒放在书房的书架上,每天擦一遍上面的灰尘。有天整理母亲遗物时,翻到她的日记本,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死后不想占地方,骨灰撒了最好,盒子别浪费,能做个小匣子装我的旧照片就行。"原来母亲早就想好了。我突然明白,她在意的从不是那个盒子,而是我们对她的念想。后来我找了木工师傅,把骨灰盒拆开,保留了刻有缠枝莲纹的面板,做成了一个小小的收纳盒,里面放着她的照片和那本日记。每次打开盒子,仿佛还能听见她笑着说:"你看,这不挺好?"

其实现在想来,骨灰盒的处理方式,本质上是对生命态度的折射。有人选择将盒子留在海边,让它随着潮汐归于自然;有人带回家做成纪念物,让思念有个落脚的地方;也有人会将环保材质的盒子直接埋入土中,让它化作养分滋养草木。无论哪种方式,核心都是让告别少一点沉重,多一点温度。就像母亲常说的:"人走了,日子还得过,把心放宽点,像海一样。"如今每次去海边,看着翻涌的浪花,我总觉得她从未离开——她化作了海风,化作了潮汐,也化作了我们心里那个装着思念的小匣子,轻轻放在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