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走的那天,窗外的玉兰开得正盛。她生前总说自己是“大海的女儿”,年轻时在海边长大,退休后每年夏天都要去青岛住两个月,说听着海浪声睡觉才踏实。所以临终前她拉着我妈的手,反复念叨:“别给我买墓地了,把我撒进海里,我想跟着浪花到处看看。
处理后事的头几天,家里人都沉浸在难过里,直到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问“确定选择哪种安葬方式”,我们才真正开始琢磨“海葬”这回事。我和表哥负责跑手续,先去了家附近的殡仪馆咨询。接待的王姐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姐,说话很实在:“海葬这几年挺多人选的,主要是省心,还环保。费用嘛,得看你们要哪种服务。”她拿出一张价目表,我凑过去看,最上面写着“基础海葬套餐”,价格2800元。王姐解释:“这个套餐包含骨灰的专业处理、可降解骨灰盒、船只租赁、集体告别仪式,还有一份纪念证书。”
“集体告别仪式?是很多人一起吗?”表哥忍不住问。王姐点点头:“对,一般是十几户家庭拼一条船,定在每月农历初一或十五出海,这样成本低。要是想单独包船,仪式时间自由些,就得加钱了。”她指着另一行,“单独包船的话,船只费用大概8000-12000元,看船的大小,能坐10-20个家属。”我心里默默算,外婆的兄弟姐妹加上我们晚辈,差不多15个人,要是包船就得一万多,比集体套餐贵不少。
后来我们又去了民政局下属的殡葬服务中心,那里的工作人员提到了“政府补贴”。“像青岛本地户籍的居民,选择生态安葬(包括海葬、树葬等),可以申请补贴,海葬的话一般能补2000-3000元。”他翻出文件给我们看,“要是逝者是退役军人或特殊贡献人员,补贴还能再高些。”这让我想起之前查资料,上海、深圳这些沿海城市的补贴更给力,有的甚至能覆盖基础套餐的全部费用,家属几乎不用花钱。但我们是内陆城市,离最近的出海口青岛有800多公里,工作人员提醒:“骨灰运输得用专业的冷藏箱,加上家属往返的交通和住宿,这部分得自己承担。”

真正让我记挂的,是王姐说的“可降解骨灰盒”。她带我们看样品,是用淀粉基材料做的,浅棕色,摸起来像硬纸板,上面刻着简单的海浪纹。“这盒子放进海里,3-6个月就会自然分解,不会污染海水。”外婆生前总说“别给地球添麻烦”,这个细节她肯定会喜欢。还有仪式上的鲜花,殡仪馆可以提供白菊和康乃馨,一束50元,也可以自己带。我们最后决定用外婆种了多年的三角梅,她走前那盆开得正艳,剪几枝带去,就当她带着自己的花去看海了。
仪式那天是个晴天,海风有点凉。集体船有三户人家,我们排在第二家。当工作人员把可降解骨灰盒放进海里,看着它慢慢下沉,带着三角梅的花瓣漂散开,舅舅突然说:“妈这是真的回家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海葬的费用或许有高有低——基础套餐2000多,包船加额外费用可能过万,加上异地的交通住宿,总花费从几千到一万多不等,但比起这些数字,更重要的是完成逝者的心愿,让那份思念跟着大海一样辽阔。

现在偶尔想起外婆,我会打开手机里那天的视频,看她“回家”的方向。其实海葬的费用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它藏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还有家人之间那份沉甸甸的爱。如果你也在考虑这件事,不妨先问问逝者的心愿,再去当地的殡葬服务中心或民政局咨询,各地的补贴政策和服务细节可能不同,但用心准备的仪式,永远比费用本身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