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海腥味混着微凉的风漫过码头,我紧了紧外套,看着“安福号”的甲板被晨光染成淡金色。作为海葬服务的协调员,这是我工作的第八个年头,每次站在这里,都能听见家属们低低的脚步声——今天有32位逝者将在这里魂归大海,而码头上聚集的家属,已经超过了60人。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扶着栏杆,轻声问我:“小伙子,这么多人,船能坐得下吗?”这个问题,我听过无数次,它藏着家属们最朴素的担忧:既想让更多亲人送逝者最后一程,又怕拥挤的环境惊扰了这份庄重。

海葬船的容纳人数,从来不是简单的“能塞进多少人”。第一次参与船只改造时,海事局的王科长就反复强调:“海上不比陆地,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命关天的责任。”每艘海葬船在投入使用前,都要通过严格的“船舶检验证书”核定,上面标注的“额定载客量”,是综合了船体结构、救生设备、航行区域后得出的安全红线。比如我们常用的“安福号”,船长45米,宽9米,下层船舱有40个固定座椅,上层甲板能站30人,但额定载客量只有65人——因为要预留出至少0.3平方米的人均活动空间,还要保证每个座位旁都能快速拿到救生衣,救生艇的承载量也必须大于额定人数的1.2倍。这些冰冷的条款,其实是为了在意外来临时,给活着的人多一份保障。

要说国内目前投入使用的大型海葬船,不得不提青岛港的“海平号”。这艘2018年改造完成的专用海葬船,是目前少数能执行远洋海葬任务的船只。我曾在去年深秋登上过它,船长65米,相当于20辆轿车首尾相连,甲板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封闭式船舱,有80个带软垫的座椅,每个座位旁都有小桌板,方便家属放置骨灰盒和祭品;上层是开放式甲板,围着半人高的护栏,中间留出15平方米的仪式区,供家属集体默哀、献花。按海事部门的核定,“海平号”的额定载客量是120人,包括10名工作人员。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很少满员运行,通常控制在100人以内。就像去年冬至那场集体海葬,102位家属报名,我们最终协调了两艘船——不是船装不下,而是想让每位家属都能走到栏杆边,亲手将花瓣撒进海里,而不是挤在人群后远远看着。

数字的背后,藏着对生命的敬畏。有位老先生曾握着我的手说:“我老伴儿一辈子喜欢热闹,要是知道这么多亲人送她,肯定高兴。”但也有家属告诉我:“人少点好,安安静静的,让她慢慢走。”海葬船的容纳人数,其实是在安全规范、仪式需求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平衡。从最初只能坐20人的小渔船,到如今能承载百人的“海平号”,数字的增长里,是越来越多人对“回归自然”的选择,也是整个行业对“让告别更体面”的努力。每次看着家属们在甲板上放下骨灰,任由海风将花瓣吹向远方,我总会想起王科长的话:“别只盯着数字,盯着人心就对了。”

最大的海葬船只能容多少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