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整理父亲遗物时,在旧皮夹的夹层里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愿归大海,不占良田"。这才想起他生前总说,人从自然来,回自然去才是圆满。于是我开始四处打听海葬的事,才发现这项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殡葬方式,费用里藏着不少门道。
最初联系的殡葬服务公司报价从三千到一万不等,客服说价格差异主要在服务内容。基础套餐包含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处理、政府指定海域的集体出海仪式,以及纪念证书和视频记录。而贵一些的套餐会提供单人专船服务,家属可以选择特定日期出海,还能定制骨灰降解容器,比如用可降解材料制作的莲花造型骨灰盒,这些细节让我想起父亲爱养荷花的往事。
跑了三家机构后才弄明白,海葬费用其实由三部分组成。最基本的是行政服务费,包括海葬申请审批、海事部门报备等官方手续,这部分费用在不同城市有统一标准,像我们所在的沿海城市统一收取800元。然后是服务公司的专业服务费,涵盖骨灰保存、告别仪式策划、船只租赁等,这部分弹性最大,从两千到五千不等,主要看家属选择的服务项目多少。最后是可选的个性化附加项,比如骨灰撒海时的鲜花伴送、纪念物品定制,甚至有公司推出将骨灰与珊瑚礁培育结合的生态葬,费用会增加两到三千元。
让我意外的是政策补贴的存在。在社区服务中心咨询时,工作人员告诉我,本地户籍居民选择生态海葬可申请2000元政府补贴,需要提供火化证明和海葬服务合同。这笔补贴基本能覆盖基础服务费用,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邻居张阿姨去年为老伴办理海葬时,就通过街道办申请到了补贴,实际只花了一千多元的个性化服务费用。

经过一个月的比较,我最终选择了六千八的中档套餐。父亲的骨灰将在今年清明后随专业海葬船出海,那天会有十户家庭共同参加集体仪式。服务公司说会准备可降解骨灰坛,坛身可以刻字,撒海时还会同步投放花瓣。站在殡仪馆的窗前看着夕阳落进远处的海面,忽然觉得这些关于费用的纠结都化作了温暖的安心——父亲追求的那份自然与简约,原来并不需要花费高昂代价,却能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融入永恒的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