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的那个清晨,床头柜上压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他颤抖的字迹:"死后把骨灰撒进黄海,别立碑,省地方。"我盯着那行字坐了整整一个上午,海葬这两个字在脑海里盘旋,心里却全是问号:这事儿到底合不合法?要不要办手续?要是偷偷撒了会有人管吗?
带着满肚子疑问,我先去了社区居委会。负责民政事务的王大姐听完我的来意,从文件柜里翻出本绿色封面的手册。"现在国家鼓励生态安葬,海葬不仅合法,还有补贴呢。"她指着手册上的条款说,"但必须通过正规渠道,私自撒骨灰可是违规的。"原来父亲惦记的海葬,并不是我想象中找条船把骨灰撒进海里那么简单。

第二天我特意请了假,去市殡仪馆的殡葬服务中心。接待我的工作人员递来一份《骨灰海葬申请登记表》,告诉我需要准备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家属身份证,还要所有直系亲属签字同意。"我们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体海葬,有专业的殡葬师和环保容器,会在指定的海域进行。"他指着墙上的地图,黄海海域上标着几个红色圆点,"这些是经过环境评估的专用投放区,既尊重逝者遗愿,也保护海洋生态。"
最让我意外的是海葬的整个流程。申请通过后,我们在约定的日子登上了殡葬服务船。工作人员先宣读了简短的追思词,然后将装在可降解骨灰盒里的父亲骨灰,缓缓放入专用的投放装置。当白色的骨灰盒随着水流渐渐沉入海中时,海鸥在船舷边盘旋,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父亲选择的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
回来的路上,我想起父亲生前总说自己是渔民的儿子,要魂归大海。现在才知道,这份看似简单的遗愿,需要走完申请、审核、登记、实施的完整流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去年全市有三百多户家庭选择海葬,每一份申请都要经过严格审核,确保符合生态保护要求。那些随意在海边撒放骨灰的行为,不仅可能污染环境,还会面临行政处罚。
如今父亲的骨灰已经融入那片他深爱的大海,放在抽屉里的海葬证书成了最珍贵的纪念。每次翻看证书上"生态安葬示范家庭"的字样,我都会想起办理手续时工作人员说的话:"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原来真正的海葬,不是一时兴起的随意之举,而是需要怀着敬畏之心,走完每一道规定程序,才能让这份生命的告别既庄重又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