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走的那个春天,院子里的紫藤萝开得正盛。她生前总说喜欢大海的辽阔,说人从自然来,该回自然去。所以家人商量后,决定用海葬的方式送她最后一程。只是真要着手办理时,我才发现自己对海葬手续一无所知——该找哪个机构?要准备什么材料?流程会不会很复杂?这些问题像潮水般涌来,直到一步步走完整个过程,才慢慢理出了头绪。

那天下午,我先在网上搜了本地的海葬服务信息,跳出不少机构,但名字五花八门,让人心里没底。父亲提醒我:“这种事得找正规的,别被不靠谱的中介骗了。”后来想起社区宣传栏里见过市殡葬服务中心的电话,试着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位姓王的大姐,声音温和得像春日的海风。她告诉我,正规海葬机构必须有民政部门颁发的资质,最好直接联系官方或合作单位,还耐心解释了办理的大致步骤。挂了电话,我心里踏实了不少——原来第一步不是急着准备材料,而是先确认机构的合法性,这就像给整个过程安了个“安全阀”。

材料准备是最费心思的环节。王大姐列了份清单: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家属的身份证和户口本,还有一份由所有直系亲属签字的《骨灰海葬申请书》。找死亡证明时,我在奶奶的旧木箱底层翻到了它,纸张边缘有些泛黄,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父亲看着证明,突然叹了口气:“你奶奶这辈子不爱给人添麻烦,连身后事都想选最简单的方式。”火化证明是在殡仪馆取骨灰时就有的,倒是不费劲。最麻烦的是《申请书》,姑姑在外地,我们特意视频连线让她看了内容,她笑着说:“妈肯定乐意,她总说大海比墓碑自由。”签完字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些纸张不再是冰冷的文件,而是家人对奶奶心愿的郑重回应。

海葬都需要什么手续呢-1

材料交上去没几天,王大姐打来电话确认海葬日期。她介绍说,海葬分集体和个性化两种,集体海葬通常在春秋两季,费用低还热闹;个性化服务可以选特定日期,但价格稍高。父亲想了想说:“就选集体的吧,人多些,你奶奶爱热闹。”定在4月中旬,正好是她生日的前一天。工作人员还提醒我们,骨灰盒不用买太贵的,因为海葬时会将骨灰装入可降解的骨灰袋,原骨灰盒可以家属留作纪念。我这才知道,原来骨灰袋是特制的,遇水会自然分解,不会污染海洋。这些细节让我想起奶奶常说的“惜物”,连最后的仪式都透着对自然的敬畏。

缴费和签协议那天,阳光很好。协议上写着海葬的具体时间、地点、注意事项,还有一条“骨灰撒海全程可由家属参与”。父亲指着这条问:“我们能亲手撒骨灰吗?”王大姐点头:“这是家属的权利,也是仪式里最珍贵的部分。”仪式当天,我们跟着船出海,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远处的海鸥追着船尾飞。当工作人员将奶奶的骨灰倒入可降解袋,父亲颤抖着手接过,我和姑姑扶着他,看着白色的骨灰随着布袋沉入海中,慢慢化作细碎的光点,与海浪融为一体。那一刻,没有墓碑的沉重,只有海风轻拂的温柔,仿佛奶奶真的化作了浪花,在她爱的大海里自由飘荡。

现在回想起来,海葬手续虽然要走几步流程,但只要找对机构、备齐材料,其实并不复杂。那些看似繁琐的证明和签字,更像是一种仪式感——让我们在告别时,能带着对逝者的尊重,也带着对生命的理解,稳稳当当地走好最后一程。就像奶奶说的,大海那么大,总会有一处地方,容得下思念,也容得下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