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通州运河边,我握着老人递来的骨灰盒站在码头。这是我在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工作的第五年,也是第三十七次陪同家属执行海葬。盒子比想象中轻,老人却用双手紧紧捧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说这是老伴儿生前反复叮嘱的心愿,要像海燕一样融进渤海湾的怀抱。

记得第一次接触海葬业务是2018年春天。当时一位退休教师的女儿来咨询,手里攥着泛黄的报纸剪报,上面刊登着市殡葬管理处推广生态安葬的新闻。我们在接待室聊了整整两个小时,从政策补贴细则到出海船舶的安全标准,她最关心的是仪式流程是否庄重。当我拿出往届海葬的视频资料,看到家属将骨灰与花瓣一同撒向大海的画面时,她突然红了眼眶:"这样真好,妈妈总说自己是海边长大的姑娘。"

这些年见证了太多家庭的选择。去年冬天有位工程师的儿子,带着父亲的军功章来办理手续。老人曾参与过核潜艇研发,临终前特意嘱咐要将骨灰撒在他曾经巡航过的海域。我们提前三个月与海事部门协调航线,在撒放环节安排了简短的军礼仪式。当洁白的骨灰随着浪花远去时,那位中年男人对着大海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海风把他的哽咽声吹得很远。

现在越来越多市民选择这种绿色安葬方式。中心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组织集体海葬,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二十多户家庭。我们会提前准备好可降解的骨灰袋和专用撒放工具,安排心理咨询师全程陪同。有位阿姨在仪式结束后拉着我的手说:"原以为海葬是冷冰冰的,没想到你们把每个细节都做得这么温暖。"她不知道的是,为了让花瓣在海水中停留更久,我们试验了十几种鲜花品种。

北京殡仪服务中心 撒海-1

上个月参与的那场海葬让我格外难忘。逝者是位环保志愿者,生前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骨灰撒海是她最后的遗愿。当家属将混着勿忘我花瓣的骨灰撒向大海时,一群海鸥恰好从船舷掠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生命的消逝从来不是终点,那些爱过的痕迹、留下的善意,会像这融入海洋的骨灰一样,在另一种形式里获得永生。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航迹,我想起入职时师傅说的话:我们护送的不只是逝者,更是生者对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