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爷爷走的时候很安详。临走前他拉着我的手说:“别给我买墓地了,占地方。把骨灰撒到海里去,我这辈子没见过真正的大海,让海水带着我看看世界多好。”全家人商量后,决定帮爷爷完成这个心愿。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北京市海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最后仪式结束,整个过程走下来,才发现原来海葬办理并没有想象中复杂,反而充满了温情和秩序。
决定办海葬后,我先在网上搜了不少资料,最后拨通了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咨询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很耐心,告诉我北京海葬有专门的服务窗口,现在主要通过“北京市殡葬服务网”线上预约,也可以到位于朝阳区的殡葬服务中心现场办理。她提醒我,办理前要先准备好材料:逝者的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本(能证明亲属关系的那几页)、所有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复印件,还有逝者生前的一寸照片——后面仪式上会用到。我特意问了预约时间,工作人员说集体海葬一般每月有固定班次,建议提前1-2个月预约,要是赶上清明、冬至这样的高峰期,最好提前3个月,免得排不上。挂了电话,我赶紧翻出家里的抽屉,把需要的材料一一整理好,心里踏实了不少。

准备好材料的第二天,我和父亲一起去了殡葬服务中心。大厅里人不多,窗口的工作人员接过材料,仔细核对了每一项信息。她告诉我,北京从2019年起就对海葬有补贴政策,每位逝者可以领4000元补贴,提交材料时就能申请,办完手续后直接打到家属银行卡上。我们选了3月份的集体海葬,因为爷爷生日在3月,想着也算一种纪念。工作人员说集体海葬是和其他家庭一起出海,仪式统一安排,费用比个性化海葬低不少,加上补贴,自己基本不用花太多钱。她还拿出一张流程单,上面写着从材料审核到领取骨灰撒海证明的每一步,甚至标注了每个环节大概需要的时间:材料审核当天就能通过,确认日期后3个工作日内缴费,缴费后就能领一张“海葬登记卡”,上面有仪式当天的集合时间和地点。那天从进大厅到办完手续,前后不到1个小时,比想象中顺利太多。
今年3月中旬,到了海葬仪式的日子。我们按照登记卡上的地址,早上7点半到了通州运河码头集合。码头上已经有不少家庭,大家都穿着深色衣服,脸上带着肃穆。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一束白菊,还有一个小小的纪念册。8点整,我们分批登上了一艘白色的客船。船开得很稳,驶出运河后,眼前突然开阔起来——原来这就是爷爷想看的大海。上午10点,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人声音很轻,带着安抚的语气介绍流程,然后家属们按顺序走到甲板上,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海风带着咸味吹过来,父亲把爷爷的照片贴在胸前,轻声说:“爸,您看,这海多大啊。”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一张“骨灰撒海证明”,上面印着日期和经纬度,说这是爷爷“回家”的坐标。
从决定办海葬到仪式结束,前前后后大概花了两个半月。准备材料用了一周,预约排队等了一个多月,正式办理手续和仪式当天都很顺利。现在每次看到那张证明,想起爷爷临终的笑容,就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没有冰冷的墓碑,只有大海的辽阔,就像他一生坦荡的性格。如果你也有家人希望以这种方式回归自然,其实不用太担心流程复杂,提前准备好材料,跟着步骤走,整个过程会比想象中更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