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初夏的那个清晨,我陪着父亲完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旅程。当殡葬服务车缓缓驶离码头时,东方的海平面正泛起鱼肚白,海风带着淡淡的咸味,抚平了我们心中部分褶皱。很多人好奇海葬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作为亲历者,那些关于时间的记忆碎片至今仍清晰可触。
我们提前半小时抵达指定渔港,工作人员仔细核对了骨灰盒信息与家属身份。等待登船的间隙,看着码头上整齐排列的白色菊花,我注意到同行的还有三户家庭。办理登船手续大约用了15分钟,包括签署骨灰撒海确认书和领取纪念证书。穿制服的海葬师轻声提醒我们:"今天航程单程约40分钟,海上风浪较小,适合举行仪式。"
当白色的殡葬专用船鸣笛起航时,朝阳刚好跃出海面。船身平稳地切开碧波,家属们大多凭栏而立,望着逐渐远去的海岸线。航行途中,海葬师会简要介绍海洋环保法规和撒海流程,这个环节大约持续20分钟。我旁边的阿姨轻声问:"是不是很快就结束了?"海葬师温和地回应:"整个流程会充分尊重逝者,保证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告别时间。"

抵达指定海域后,船身开始缓慢环绕航行。按照预约顺序,我们作为第二户家庭走向撒放平台。工作人员先向海面敬献了花篮,随后指导我们将骨灰与花瓣混合。当父亲的骨灰随着海风融入蔚蓝时,我默数着浪花翻涌的次数,大约3分钟后,最后一缕骨灰已与海水相融。全体家属面向大海默哀1分钟,海葬师用浑厚的嗓音诵读了悼文,整个仪式庄重而宁静。
返航途中,大家的情绪明显舒缓了许多。有位老先生拿出手机播放起《蓝色多瑙河》,说这是老伴生前最爱的曲子。船舷边,几个孩子正指着远处的海鸥轻声交谈。从离港到返回到码头,钟表显示共历时3小时15分钟,其中海上航行与仪式各占约一半时间。夕阳西下时,我握着烫金的纪念证书站在码头,忽然明白海葬的时间意义不在于钟表的刻度,而在于让思念真正开始在广阔天地间自由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