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的那年春天,樱花刚落满庭院。他躺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这辈子没见过真正的大海,走了想把骨灰撒进海里,跟着浪花漂。那时我只知道点头,没细想这事儿该怎么做。直到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递来一张《骨灰撒海服务指南》,我才明白,这份“漂向大海”的告别,原来有这么多需要留心的细节。

最先要办的是手续。我拿着父亲的死亡证明和火化证明去街道办事处盖章时,办事员阿姨特意提醒:“撒海不是随便撒的,得有正规手续。”后来去市殡仪馆咨询,工作人员拿出一沓表格说,直系亲属办理需要带三样东西:逝者的死亡证明(医院开具,盖公章)、火化证明(殡仪馆出具,注明骨灰重量)、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或派出所开具的亲属关系函)。如果是委托人办理,还要额外带委托书和委托人身份证。我这才知道,父亲的“大海梦”第一步,是这些盖着红章的纸——它们不是冰冷的规定,是让这场告别合法合规的“船票”。

选对机构比想象中重要。一开始我在网上搜“骨灰撒海服务”,跳出不少私人公司,价格比殡仪馆便宜一半。但父亲生前总说“办事要找靠谱的”,我还是去了市殡仪馆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拿出一本资质证书,说正规机构必须有民政局颁发的《骨灰撒海服务许可证》,而且全程有海事部门备案的船只。“私人公司可能在近海撒,那里有养殖区,容易污染;我们的船会开到指定远海,水深超过20米,洋流能自然分解骨灰。”他还说,撒海用的骨灰盒是可降解的纸制或淀粉材质,不能用陶瓷或木质的,“不然大海‘消化’不了”。原来选对机构,是让父亲的骨灰真正“融入”大海,而不是给海洋添负担。

骨灰洒下大海有什么条件吗图片视频-1

出海那天的天气是提前三天定的。工作人员每天打电话确认天气预报,说海上风浪超过三级就不能出海,“骨灰撒不均匀是小事,你们的安全最重要”。我们约在大潮汛后的第一个晴天,船从渔港出发时,朝阳刚把海面染成金红色。同船的还有另外三户人家,大家都安静地坐在船舱里,手里捧着用红布包着的骨灰盒。工作人员提醒:“等会儿撒海时,家属可以站在船尾,但别伸手过栏杆,风大容易站不稳。想拍照的话可以带相机,我们的摄像机在船顶,会拍全程视频,不过别开闪光灯,怕晃到船长视线。”我摸了摸口袋里父亲的旧照片,突然觉得这些“规矩”很温柔——它们让这场告别有秩序,却不冰冷。

撒海的瞬间比想象中平静。工作人员帮我打开可降解骨灰盒,父亲的骨灰混着细碎的骨殖,像晒干的海盐。我按照他教的方法,双手托着盒底,顺着海风的方向轻轻倾斜。骨灰落在海面上,没有立刻沉下去,而是跟着浪花漂了一会儿,慢慢散开,像撒了一把会呼吸的星星。船顶的摄像机转过来时,我对着镜头笑了笑——父亲总说他怕黑,现在有这么多浪花陪着,应该不会孤单了。回程的船上,工作人员把刻好的U盘递给我,里面有撒海时的视频,还有几张迎着朝阳的照片。他说:“这些资料会存档,你们以后想再看,随时可以来殡仪馆拷贝。”原来那些看似繁琐的条件,从证明材料到机构选择,从天气到海域,都是为了让这场告别更郑重:让逝者安宁,让生者记得,爱从来不会被大海带走,只会跟着浪花,漂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