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爷爷走的时候,全家人在葬礼方式上犹豫了很久。奶奶抹着眼泪说,爷爷生前总念叨"大海多宽敞,比挤在小盒子里舒服",我们这才动了海葬的心思。只是一开始谁也没底:海葬会不会很贵?普通家庭能不能承担?后来跑了几趟街道办和殡葬服务中心,才发现原来宁波的海葬政策比想象中要贴心得多,费用也远没我们担心的那么重。
决定海葬后,我先去社区居委会打听。工作人员拿出一本《宁波市生态安葬服务指南》,指着其中一页说:"宁波户籍的居民选择海葬,基本服务费是全免的。"我当时愣了一下,追问"全免?连船费、骨灰处理都不用花钱吗?"对方笑着点头,解释说这是政府推行的惠民政策,从2018年起就开始实施了。后来去殡仪馆办理手续时,才知道"基本服务"具体包括哪些——骨灰从殡仪馆运到码头的车费、出海船只的租赁、专业礼仪人员的服务、可降解骨灰盒(用淀粉和海藻制成,入水后会自然分解),甚至还有一张烫金的纪念证书,这些都由财政补贴覆盖,家属确实不用掏一分钱。
不过仔细看服务清单,会发现有几项"自选服务"可能产生费用。比如家属想多带几位亲人登船送别,政策里规定每具骨灰可陪同3位家属,超出的人数需要额外支付乘船费,大概100元/人。我们家当时来了5位直系亲属,多付了200元。如果想在仪式上增加鲜花祭奠环节,殡仪馆有提供海葬专用花束,一束白菊加蓝色绣球大概80元,也可以自己带鲜花,但要提前告知工作人员不能用塑料包装。还有些家庭会定制纪念摆件,比如用骨灰混合树脂做成的小海星,这类个性化服务需要自费,价格从几百到一千不等,但不是必需项。
办理流程里,费用相关的细节其实很透明。提前两周在"宁波民政"公众号上预约,提交逝者身份证、户口本、死亡证明的照片,审核通过后会收到短信通知。正式出海那天,我们在码头集合,工作人员先核对材料,然后引导大家登船。整个仪式大概持续1小时,从撒放骨灰到集体默哀,流程很庄重。结束后,殡仪馆会给家属一张费用结算单,上面清楚列着"政府补贴金额"和"个人自费金额",我们那笔200元的超员费和80元的花束费,是现场扫码支付的,没有隐形消费。

现在想起那天的场景,海风带着咸腥味,骨灰随着花瓣一起落入海中时,奶奶反而平静了:"你爷爷这下真的自由了。"后来才知道,宁波每年有近千个家庭选择海葬,政府不仅承担基础费用,还会给家属发放生态安葬奖励金,户籍居民每户能领2000元,这笔钱会在仪式结束后1个月内打到预留的银行卡里。算下来,我们不仅没花钱,反而因为选择海葬获得了补贴。这种"逝有所安"的政策温度,或许比单纯讨论费用更让人觉得温暖——当身后事不再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生命的落幕也能多一份从容和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