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陪母亲办理了父亲的海葬手续。在八宝山殡仪馆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递给我们一张浅蓝色的纪念证,上面印着“骨灰撒海 魂归自然”。母亲摩挲着证件边角,轻声问:“海葬了,以后想他了,还能去哪看看呢?”那时我才意识到,很多选择海葬的家庭,都和我们一样,心里藏着这样的疑问——没有墓碑的思念,该在哪里安放。

其实在北京本地,就有不少为海葬家庭设立的纪念场所。父亲的骨灰撒在了渤海湾,我们后来在八宝山人民公墓的“骨灰撒海纪念碑”前找到了慰藉。那是一块矗立在草坪上的青灰色石碑,周围种着松柏,碑身上刻着近年来所有骨灰撒海逝者的名字。每个清明节,这里都会摆上黄菊和白菊,有老人带着孩子来,指着碑上的名字轻声讲述;也有像我们这样的中年人,静静站着,听风吹过松枝的声音。除了八宝山,万安公墓、福田公墓等市属陵园也设有类似的纪念区域,虽然没有独立墓碑,但名字被郑重地刻在集体纪念碑上,同样能让思念有处可依。

北京海葬扫墓地点有哪些城市-1

如果想离“海”更近一些,北京周边的天津和秦皇岛是不错的选择。去年春天,我们跟着民政部门组织的“海葬家庭祭扫团”去了天津滨海纪念园。这座纪念园建在渤海湾畔的一片坡地上,园区里有一座“生命之海”纪念碑,碑前是一片开阔的观海平台。母亲站在平台上眺望大海,忽然说:“你爸以前总说,天津的海比北京的河宽多了。”纪念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不仅能查询逝者信息,还能预约种植纪念树,松树下埋着刻有名字的纪念牌,让“入土为安”和“魂归大海”有了奇妙的融合。而秦皇岛的渤海湾纪念广场,则更像一座开放式的公园,广场中央的“浪花”雕塑下,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常有海风吹过,带着咸湿的气息,像是在回应人们的低语。

北京海葬扫墓地点有哪些城市-2

再往南走,青岛和舟山的纪念地则多了几分南方海滨的温润。青岛的黄海纪念苑坐落在崂山脚下,面朝黄海,园区里有“海之忆”主题长廊,墙上镶嵌着玻璃纪念砖,阳光透过砖上的名字,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去年夏天我们去时,正赶上有家庭在长廊里挂祈福牌,红色的牌子随风摇晃,像一串串跳动的心愿。舟山的东海陵园则建在普陀山附近,这里不仅是海葬纪念地,还能远眺普陀山的观音像。母亲说:“你爸信佛,看到观音像,他应该会安心。”当地民政部门还推出了“云祭扫”服务,不能到场的家庭可以通过小程序在虚拟纪念碑前献花,虽然隔着屏幕,但那句“爸,我们来看你了”,依然说得格外认真。

如今每次祭扫回来,母亲都会把纪念证和各地的纪念门票整理进一个木盒子,盒子里还放着父亲生前最喜欢的那枚海军徽章。其实海葬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告别”,而是换一种方式记得——无论是北京墓园里的松柏,还是天津海边的风,青岛长廊的光,或是舟山普陀的云,只要心里装着思念,那些与海有关的城市,便都是安放牵挂的地方。如果您也在为海葬后的祭扫犯愁,不妨提前联系当地的民政部门或殡葬服务机构,他们会详细介绍纪念设施的位置和开放时间,让每一次思念,都能找到温柔的落脚点。

北京海葬扫墓地点有哪些城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