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我陪着伯父一家办理海葬手续时,在殡仪馆的骨灰盒陈列区前停住了脚步。玻璃柜里摆放着各式雕花的木质骨灰盒,导购员热情地介绍着不同材质的寓意,可伯父只是摇了摇头:"海葬不是直接撒骨灰吗?为什么还要买骨灰盒?"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沉默,也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海葬与传统殡葬用品之间的关系。
后来咨询民政局的殡葬顾问才知道,海葬确实需要骨灰容器,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骨灰盒。按照规定,海葬必须使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专用容器,比如纸质骨灰盒、淀粉基降解袋等。这些容器在海水浸泡下会自然分解,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当时工作人员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选择:一种是殡仪馆免费提供的简易纸棺,另一种是售价200元左右的可降解骨灰坛,外层印着海浪图案,看起来既庄重又贴合海葬主题。
这个发现让我想起爷爷去世时的情景。十年前我们选择土葬,光是挑选骨灰盒就花了三千多元,檀木材质加上手工雕刻,当时觉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但参加完伯父的海葬仪式后,我对殡葬用品有了新的认识。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花瓣沉入大海时,那个陪伴了短短两小时的纸棺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而真正留在记忆里的,是家人在甲板上撒下的那把故乡的泥土,和风中飘着的《送别》旋律。
现在每次有朋友问起海葬是否需要买骨灰盒,我都会建议他们先联系当地的海葬服务机构。有些城市的殡葬管理部门会免费提供降解容器,也有些公益组织会赠送刻有逝者姓名的纪念牌。其实重要的不是容器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用更环保的方式寄托思念。就像伯父常说的:"把骨灰撒进大海,不是消失,是换一种方式回家。"

上个月整理旧物时,我翻到了海葬那天的照片:蓝色的海面上,全家人手拉手站在船舷边,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那个简易的纸棺早已化作泡沫,但此刻我忽然明白,最好的纪念从来不是物质的留存,而是我们心中那份永远鲜活的记忆。或许这就是海葬教会我们的事——生命的终点不是失去,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融入自然,获得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