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的那年冬天,我和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一个旧笔记本里发现了他写的心愿:“死后把骨灰撒进大海,不用立碑,让我跟着浪花去看看年轻时没去过的远方。”这句话让我们沉默了很久,最终决定帮他完成这个心愿。但关于北京骨灰撒海怎么办理,我们一点头绪都没有,只能一点点摸索着往前走。
最开始我以为这种事得去殡仪馆问,结果打了好几个电话才知道,北京的骨灰撒海是由市民政局统一管理的,具体由殡葬管理处负责。我赶紧查了地址,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父亲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过去了。到了办事大厅,窗口的工作人员很耐心,先问了我们是不是逝者的直系亲属,然后拿出一张材料清单,一项项跟我解释:需要逝者的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家属的身份证、户口本,还有一份由所有直系亲属签字的同意书。当时我才发现,原来还需要所有家属都同意,赶紧给哥哥姐姐打电话,让他们抽空过来签字。记得那天走出办事大厅时,手里攥着那张材料清单,心里踏实了不少,至少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材料准备齐了之后就是预约时间。工作人员说撒海不是每天都有,一般是每月固定的几个日期,根据季节调整,夏天可能安排在上午,避开烈日;冬天则在中午,尽量暖和些。我们想选父亲生日那天的班次,工作人员查了一下日历,说那个日期的名额已经满了,建议我们选前后两天。商量之后,我们约了生日前一天的出海船次。预约成功后,工作人员给了一张出海通知单,上面写着集合时间和地点——在通州的某个码头集合,统一乘船出海。出发那天,我们提前半小时到了码头,已经有好几户人家在等候,大家脸上都带着肃穆,偶尔有人低声交流着什么。船慢慢驶离岸边,朝着渤海湾的方向开去,大概一个多小时后,船长通过广播说到达指定海域了。工作人员组织大家排队,每个人手里捧着骨灰盒,按照顺序走到甲板上,有礼仪人员引导着撒海的动作,还会念一段简短的悼词。那一刻,看着骨灰随着海水慢慢散开,阳光洒在海面上,泛起细碎的金光,我突然觉得父亲真的自由了,就像他说的那样,跟着浪花去远方了。

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给每家发了一本纪念册,里面有出海时拍的照片,还有一张刻着逝者姓名的纪念卡。回来的路上,我才想起很多人关心的费用问题——北京的骨灰撒海是公益性质的,除了家属自己承担的骨灰盒运输和少量耗材费,基本没有其他费用,这比我想象中要人性化很多。另外还有些小细节想提醒大家:办理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准备好所有材料,尤其是亲属同意书,最好提前让家人签好,免得跑第二趟;预约要尽早,热门的日期可能需要提前一两个月排队;出海当天记得多穿点衣服,海上风大,别着凉。现在每次想起那天的场景,心里都是平静的,父亲的心愿了了,我们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他留在了喜欢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