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父亲的葬礼结束后,殡葬服务人员把一个深棕色的牛皮纸信封递给我,里面是父母合葬墓的公墓证。摸着纸张边缘烫金的墓园名称,突然意识到这个小本子的分量——它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凭证,更是往后漫长岁月里,我与父母“重逢”的坐标。那段时间,我总在琢磨:这张公墓证,到底该放在哪里才妥当?

最先想到的是家里的文件柜。客厅靠墙的位置立着一个老榆木文件柜,是母亲生前亲手挑的,说“木头柜子存东西,心里踏实”。拉开最上层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房产证、户口本,还有我和弟弟的出生证明。把公墓证放在这里时,我特意找了个透明的塑料文件袋装好,又在袋口系了根红绳——母亲总说红色能辟邪,也能让人心里暖乎。后来发现这个选择很实在:文件柜放在客厅,平时取用方便,抽屉带锁,防潮防虫,逢年过节要去扫墓,提前一天拉开抽屉就能找到,不用翻箱倒柜。

后来整理父母遗物时,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母亲的樟木箱里,还留着她年轻时的毛衣、父亲的老花镜,还有一本泛黄的相册,里面夹着他们结婚时的黑白照片。有天午后,我把公墓证轻轻放进樟木箱的夹层,垫在母亲那件蓝色的确良衬衫下面。樟木的香气混着旧衣物的味道漫出来,突然觉得这样也很好:公墓证和父母的遗物在一起,就像他们从未离开。每次打开箱子拿东西,指尖碰到那个硬硬的本子,就像能听见母亲在耳边说“别慌,东西都在该在的地方”。这种带着温度的存放方式,让冰冷的凭证多了几分情感的重量。

父母的公墓证放什么地方好-1

身边有朋友建议我放进保险柜,说“重要证件就得锁进铁盒子才保险”。我去银行咨询过,保险柜分大小型号,最小的那种刚好能放下公墓证和几份重要文件。但后来还是放弃了:保险柜在银行,每次取用要带身份证、输密码,若是逢年过节想去扫墓,赶上银行放假就麻烦了。而且父亲生前总说“日子过得轻松点好,别被太多规矩框着”,若是把公墓证锁进冷冰冰的保险柜,反倒像给心里添了道枷锁。

父母的公墓证放什么地方好-2

最后让我觉得妥帖的,是把公墓证的复印件交给了弟弟。弟弟比我小五岁,性子仔细,家里的大事小情总爱记在本子上。我把原件留在文件柜,复印件装在一个信封里递给他时,他正在给女儿讲“爷爷奶奶的故事”。小姑娘仰着脑袋问:“那爷爷奶奶住在哪里呀?”弟弟把信封放在女儿手里:“这上面写着爷爷奶奶的‘家’,等你长大了,要和爸爸、姑姑一起去看他们。”那一刻突然明白,公墓证不仅是凭证,更是一种责任的传递——今天我保管它,是为了记得父母的位置;将来交给下一代,是为了让这份牵挂继续延续。

其实存放公墓证,说到底是在找一个“心安”的地方。它可以是家里的文件柜,带着日常的烟火气;可以是旧物箱里,沾着父母的气息;也可以是交给家人,藏着代代相传的惦念。重要的不是放在哪里,而是我们始终记得:那个小本子里,藏着我们与父母之间,永远不会褪色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