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苏州太湖边的码头已经站了不少人。海风带着点咸湿的凉意,吹得岸边的芦苇轻轻摇晃,也吹红了不少人的眼眶。码头上,穿着蓝色马甲的民政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帮大家整理物品,偶尔弯腰和老人说句什么,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这清晨的宁静。这是2021年苏州民政组织的一场海葬活动,也是那年春天的第三场——后来才知道,这一年里,这样的温柔告别,在苏州的海边和湖边,悄悄上演了许多次。
2021年的苏州民政,好像格外懂“离别”这两个字的重量。从年初开始,他们就忙着统计需求、联系船只、安排流程,全年下来,足足组织了12场海葬活动,服务了200多个家庭。记得有次和负责的王科长聊天,他说:“我们做的不只是流程,是帮每个家庭把心里的‘念想’好好送出去。”所以那天码头上,除了必要的登记表格,工作人员还准备了干净的白手套、装花瓣的竹篮,甚至还有几包纸巾——后来才发现,这些细节,早就悄悄暖了人心。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先生。那天他来得最早,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小小的布包,布包边角都磨得发亮了。轮到他的时候,他慢慢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素雅的陶瓷骨灰盒,旁边还放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阿姨梳着两条麻花辫,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这是我老伴,”陈老先生声音有点抖,“她走之前说,不想占土地,想看看大海。”工作人员轻轻接过骨灰盒,帮他把准备好的白菊花瓣撒进盒子里,又递给他一支小小的木勺。当骨灰随着缓缓流动的水波慢慢散开时,陈老先生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对着海面轻轻念:“老婆子,你看,今天天气多好,风也不大,以后你就在这儿‘住’下,想我的时候,就托海风告诉我……”那一刻,周围的人都安静了,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像在轻轻应和。
其实2021年的苏州海葬,藏着很多这样的“小心思”。所有家庭都不用掏一分钱,骨灰盒、运输、船只、纪念证书全是免费的;怕老人腿脚不便,工作人员会提前在码头搭好临时的扶手;每次活动结束,还会给每个家庭发一张印着日期和经纬度的纪念卡,背面印着“山海相隔,思念不断”。有位阿姨拿到纪念卡时,用手指反复摩挲着那行字,抹了抹眼泪说:“这下好了,以后想他了,看看这张卡,就知道他在哪个方向了。”

现在想起2021年的那些海葬活动,总觉得那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骨灰融入水中,变成鱼群的食粮,变成水草的养分,最后或许会随着洋流,去到更远的地方。就像陈老先生后来给民政部门寄来的感谢信里写的:“以前总觉得‘再见’是再也不见,现在才明白,他只是换了种方式,陪在我身边。”而苏州民政2021年做的,就是用最温柔的方式,帮这些家庭把“再见”,变成了“未完待续”。

这一年,200多个家庭在苏州的海边和湖边,把思念交给了山海。而苏州民政的工作人员,用12场活动、无数个细节,让这场告别少了些沉重,多了些温暖。就像那天离开码头时,一位阿姨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影说:“谢谢你们,让他走得这么体面,这么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