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父亲走的时候,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他二十岁在渔船上拍的,背后用铅笔写着“大海才是最好的归宿”。处理完后事,我和家人商量着完成他的遗愿,可真正开始查海葬的事,才发现自己对这事儿几乎一无所知。最初我想,不就是租个船,选个好天气把骨灰撒进海里吗?直到联系了几个号称“能办海葬”的私人船队,对方支支吾吾说不清流程,我才后知后觉: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尤其是“资质”两个字,像块石头堵在心里。
最开始动过“自己来”的念头。有朋友说“找个有船的老乡帮忙,半夜出海撒了就行,神不知鬼不觉”。我甚至悄悄查了附近渔港的船只租赁信息,可越想越不对劲:父亲一辈子规矩人,要是知道我们为了省事儿走“野路子”,肯定不乐意。后来硬着头皮去了区民政局的殡葬管理处,接待的大姐听完我的想法,递过来一杯热水说:“小伙子,海葬不是‘撒骨灰’那么简单,正规流程里,资质是第一道关。”她告诉我,个人擅自组织海葬,不仅可能违反《殡葬管理条例》,还可能因为环保、航线等问题触犯《海洋环境保护法》,“你以为的‘省事’,其实是把全家人都置于风险里。”

那天从民政局出来,我才真正明白“资质”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是承办机构的资质。大姐说,正规的海葬服务机构必须有《殡葬服务许可证》,而且经营范围里得明确写着“海葬服务”,这就像开餐厅得有营业执照一样,是基本门槛。她还给我看了一份机构名单,提醒我注意看两点:一是有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官方备案信息,二是能不能提供完整的服务流程说明,航行前报备海事部门”“使用可降解骨灰容器”“全程GPS定位”这些细节,“没资质的机构根本拿不出这些,他们要么是临时租船,要么连航线都不报备,万一开到禁航区或者保护区,麻烦就大了。”
除了机构资质,我们作为家属也需要准备一系列材料,这些其实也算“个人资质”的一部分。比如父亲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这两个是最基本的;还有所有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和关系证明,因为海葬需要全体继承人同意,少一个签字都不行;如果骨灰盒是自己准备的,得确认材质是否可降解——后来我们选了玉米淀粉做的骨灰坛,机构说这种在海里三个月就能自然分解,不会污染环境。另外大姐特别强调,千万不要相信“花钱就能省材料”的说法,“正规机构必须走审核流程,材料不全他们根本不敢接,反倒是那些没资质的,才会拍着胸脯说‘啥都不用你管’,等出了问题,他们早跑没影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纠结“资质”的过程,其实是对父亲遗愿的另一种尊重。上个月跟着正规机构出海那天,天气特别好,船按照报备的航线慢慢驶向深海,工作人员先是念了父亲的生平,然后指导我们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看着白色的骨灰混着粉色的花瓣飘向远方,我突然觉得,那些关于资质的奔波和等待,都值了——这不仅是法律和规则的要求,更是对逝者的郑重,对海洋的敬畏。所以如果你也在考虑海葬,别像我一开始那样想当然,先问清楚“资质”,找对正规机构,让这份告别,既安心,又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