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陪着伯父一家办理了海葬手续。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有条不紊,这一路我们踩过不少坑,也收获了很多温暖。今天想把这些经历整理出来,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人。
天津的海葬地点其实很明确,这些年一直固定在渤海湾的特定海域。我们当时联系的是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下属的海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出海港口主要在塘沽的东疆港码头,偶尔也会根据潮汐调整到天津港附近的临时泊位。记得那天我们提前一小时到了东疆港,码头上停着两艘白色的海葬专用船,船身印着“生命之舟”四个字,阳光照在甲板上,倒比想象中少了几分沉重。听船长说,这片海域水深适宜、洋流稳定,既能让骨灰自然降解,又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每年春天和秋天来这里送别亲人的家庭特别多。

办理程序比我们想象中简单,只是前期准备材料时要细心。第一步是预约登记,现在天津的海葬服务已经能线上预约了,关注“天津殡葬”公众号就能填表,不过我们当时怕操作失误,还是去了位于和平区的服务中心现场办理。工作人员给了张清单,需要准备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还有家属的身份证、户口本,如果是委托办理,得额外带份授权委托书。第二步是确认日期和缴费,海葬不是每天都有,每月固定有6个出海日,我们选了离伯父生日最近的那天。费用方面,基础套餐包含骨灰撒海、乘船、鲜花等服务,大概2000元左右,后来才知道天津户籍的逝者还能申请政府补贴,每人1500元,补贴申请在办理完海葬后提交材料就行,审核通过后钱会直接打到家属银行卡上。
登船送别的那天细节很多,提前做好准备能少些慌乱。我们早上7点半到的码头,工作人员已经在入口处指引,核对身份后发了登船牌和纪念册。船上有专门的休息室,准备了热水、晕船药和毛毯,同行的还有其他12个家庭,大家虽然沉默着,但眼神里都带着相似的温柔。航行大概1小时后到达指定海域,仪式开始时,工作人员会先念悼词,然后按家庭顺序撒放骨灰。伯父的骨灰装在可降解的骨灰盒里,我们撒的时候还撒了些他生前最爱的菊花花瓣,看着骨灰盒慢慢沉入海中,像一片白色的叶子飘向远方,伯母突然说“他以前总说想看看大海,现在终于如愿了”,那一刻船上很安静,只有海浪声和隐约的抽泣声。
最后想提醒大家几个容易忽略的点。如果家属里有老人或小孩,最好提前问清楚船的航行时间,海上风浪大的时候确实容易晕船,我们那天就有个小朋友吐了,工作人员很快拿来了呕吐袋和温水。纪念物品方面,除了花瓣,还可以带逝者的照片或小物件,但不要带金属、塑料这些不可降解的东西,服务中心会提供专用的环保袋。补贴申请记得在海葬后3个月内提交,材料要死亡证明、火化证明、补贴申请表的复印件,邮寄或现场交都行。对了,服务中心的电话是022-2331,有问题随时打过去,工作人员都很耐心,我们当时问了不下20个问题,他们都一一解答了。

其实海葬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现在每次看到大海的照片,伯母都会笑着说“伯父在海里看着我们呢”。希望这份攻略能让你在送别亲人时少些奔波,多些从容,毕竟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是我们带着他们的爱好好生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