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青岛渔港帮父亲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菊花瓣落入黄海时,码头上的风突然停了,仿佛连海浪都在静候这场沉默的告别。但直到撒灰的木勺触到水面,我心里始终悬着一个问题:这种未经登记的海葬,究竟算不算违法?
其实在父亲病重时,我们就查阅过《殡葬管理条例》。条例中明确提倡骨灰处理多样化,但对海葬的具体流程语焉不详。真正让我犹豫的是民政局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自行海葬不违法,但要避开航道和浴场。"这个模糊的答复,让我在准备过程中反复核对潮汐表,特意选了远离旅游区的偏僻渔港。后来才知道,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将骨灰海葬列为犯罪行为,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操作不当可能引发的行政责任。
沿海城市的殡葬管理实践正在悄悄变化。上海从2016年起推行免费集体海葬,去年有超过五千份骨灰撒入东海;厦门则要求海葬必须提前向海事部门报备航行路线。这些地方细则揭示出法律的弹性空间——既尊重公民处理骨灰的自主权,又通过程序规范避免公共利益受损。就像我父亲的海葬,虽然没有通过官方渠道,但选择在非禁航区、非旅游季节进行,最终未受到任何行政处罚。
更深层的矛盾往往藏在法律条文之外。去年冬天帮邻居处理母亲后事时,他坚持要将骨灰撒进老家的水库,却被村委会以"污染水源"为由制止。这个插曲让我意识到,骨灰处理不仅是法律问题,更关乎公序良俗。就像海事部门朋友提醒的,即便在允许海葬的区域,也应当避免使用塑料骨灰盒,更不能在禁渔期进行。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其实比法律条文更贴近生活实际。

如今每次路过海边,总会想起那个撒灰的清晨。父亲生前常说,大海是最公平的归宿,不会区分贫富贵贱。这种朴素的生死观,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纳。随着《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的推进,或许未来会有更清晰的法律指引,但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尊重逝者遗愿的同时,守住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的底线。毕竟,任何对生命的告别,都应当以对生活的敬畏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