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姨把最后一件深蓝色衬衫叠进衣柜时,指尖蹭过衣领上绣的小字——“老周”。那是老伴周叔的名字,三个月前,这个总爱坐在阳台摆弄花草的老人,在睡梦中安静地走了。整理遗物时,她在抽屉最深处翻出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周叔十年前写的:“若我先走,别留骨灰坛占地方,撒去大海吧,我这辈子没见过几次海,想看看它到底有多宽。

拿着纸条去社区服务中心那天,阳光斜斜地照在走廊的玻璃窗上。工作人员小陈递来一杯温水,听林阿姨说完来意,翻出一本绿色封面的手册:“阿姨您别担心,北京的骨灰海撒服务很成熟,而且政府还有补贴。”原来从2019年起,北京就将骨灰海撒纳入惠民殡葬政策,符合条件的逝者家属能申请免费服务,包括骨灰运输、船只租赁和基本仪式用品,“您只需要准备好逝者的死亡证明、户口本,还有家属的身份证,剩下的我们来对接。”

北京骨灰海撒地址-1

真正开始了解“地址”时,林阿姨才发现海撒和她想的不一样。“不是随便找个海边就能撒吗?”她起初有些疑惑。小陈笑着解释:“海撒有严格的区域规定,北京的海撒点在渤海湾中部海域,那里水深适宜、洋流稳定,是民政部门和海事部门共同划定的生态安葬区。咱们北京没有直接的出海口,所以统一从天津港或秦皇岛港登船,具体港口会根据季节和天气调整,机构会提前一周通知家属。”

林阿姨选了初秋的批次。登船那天,她和儿子五点就到了集合点。同船的还有二十多个家庭,大家脸上带着相似的肃穆,偶尔有人轻声安慰身边的人。工作人员穿着深蓝色制服,逐一核对家属信息,分发白色的菊花花瓣和可降解的骨灰袋——“骨灰坛在海上不好操作,换成这种袋子更方便撒放,也不会污染海洋。”船开了两个多小时,甲板上渐渐能闻到咸湿的海风,广播里传来工作人员温和的声音:“前方就是指定海域,请家属们到甲板集合,仪式即将开始。”

北京骨灰海撒地址-2

没有复杂的流程,只有简短的默哀和一首舒缓的钢琴曲。林阿姨抱着周叔的骨灰袋,儿子在旁边轻轻扶着她的胳膊。当骨灰混着花瓣落入海面时,她忽然想起周叔退休后总说“想去看海”,那时忙着带孙子,总说“等明年”。他终于以这样的方式“拥抱”了大海。浪花卷着骨灰袋慢慢沉下,像一片羽毛飘向深海。工作人员递给她一张证书,上面印着经纬度坐标:“这是逝者安息的位置,您以后想来看看,对着这个坐标说说话,就像他在身边一样。”

回来的路上,儿子问:“妈,您觉得爸会喜欢这里吗?”林阿姨望着窗外掠过的海岸线,轻轻点头:“他总说‘人来自自然,也该回归自然’。这地址看着是渤海湾的一串数字,可对咱们来说,是他留在世间最温柔的坐标啊。”海撒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那些没能说出口的思念,会随着潮起潮落,永远陪伴在这片辽阔的蓝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