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前,我陪父亲去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咨询海葬手续。父亲坐在长椅上,手里攥着奶奶的身份证复印件,忽然抬头问工作人员:"要是选海葬,具体会把骨灰撒在哪儿?我想知道她最后'住'的地方。"这句话让我忽然意识到,很多想选海葬的人,除了关心流程和费用,更在意那个具体的地理坐标——毕竟那是亲人与世界最后的连接点。
天津的海葬服务已经开展了三十多年,如今每年有上千户家庭选择这种方式。但要问具体位置,工作人员总会先解释:"咱们天津的海葬抛洒点,是民政局和海事部门共同划定的专属海域,不是随便哪个海边都能撒的。"顺着她手指的地图,我看到在渤海湾西北部,靠近天津港的位置标着一个蓝色区域。"从天津港客运站码头登船,沿着海河入海口往外走,过了大沽灯塔再向东航行约1.5小时,就到了指定海域。"她补充道,这片海域在北纬38°50′至39°00′、东经117°40′至118°00′之间,是经过生态评估的"零污染区",海水透明度高,常年有鲅鱼、鲈鱼洄游,也是红嘴鸥的越冬地。
为什么选在这里?工作人员说这和天津的城市性格有关。渤海湾是天津的"母亲海",从漕运时代起,天津人就与这片海共生——塘沽的渔民靠它讨生活,大沽口的炮台曾在这里守护国门,就连天津话里都带着海的气息。把海葬点选在渤海湾,既是让逝者回归"生命之源",也暗合了天津人"务实又浪漫"的性子。我想起奶奶生前总说"落叶归根,咱天津人根就在这片海里",忽然明白父亲追问位置时眼底的郑重。

今年五月,我们陪奶奶走完了最后一程。登船那天,晨光把海面染成琥珀色,码头上飘着零星的柳絮。船开出去半小时,就能看到大沽灯塔白色的塔身渐渐变小,海鸥跟着船尾的浪花飞。广播里说"即将到达抛洒区域"时,父亲忽然指着左前方:"看,那不是北塘渔港的风车吗?"顺着他指的方向,十几座白色风车在海天之间缓缓转动。工作人员递来 biodegradable 的骨灰盒,父亲把奶奶的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轻轻撒进海里。骨灰触到水面的瞬间,一群小鱼忽然跃出海面,银闪闪的鳞片在阳光下像撒了把星星。
回程时,船长说这片海葬区有个特别的设计:每年春秋两季,民政局会组织家属来这里放生,去年还种了五千株海草。"等海草长起来,这里会变成一片'海底花园'。"他说这话时,阳光正好落在父亲的脸上,我忽然觉得,奶奶并没有离开,她只是换了种方式,在渤海湾的浪花里,在鱼群的鳞片上,在我们每次望向大海时的想念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