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的清晨,我握着母亲的骨灰盒站在天津港码头,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掠过指尖。这是母亲生前反复念叨的愿望——将骨灰撒入渤海湾,与她年轻时工作过的那片海永远相伴。从决定海撒到最终登船,我们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准备,现在想把这份亲历经验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家庭,让这段特殊的告别之路走得更从容。
最先要做的是确认资质和预约排期。北京目前有两家官方指定的海撒服务机构,我们选择了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通过电话咨询得知,需要先准备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家属身份证也要带齐。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火化证明上的逝者姓名必须与身份证完全一致,我们因为母亲户口本曾用名的问题多跑了一趟派出所开具证明。预约时工作人员会告知最近的出海日期,通常每月有2-3个海撒航次,建议至少提前40天申请。
材料准备过程中最让我纠结的是骨灰盒的选择。殡仪馆提供免费的可降解骨灰袋,但考虑到仪式感,我们还是定制了一个竹制骨灰盒。记得要提前联系火化场确认取灰时间,取灰时需携带家属身份证和火化证明回执。另外建议准备好黑色布包裹骨灰盒,这是海撒仪式的传统礼仪。我们还准备了母亲生前最爱的白菊,以及一小束她培育的兰花,这些都可以在仪式中撒入大海。
登船前一天要注意天气情况,海撒船只会在风力小于5级的天气出海。我们准备了折叠轮椅,方便行动不便的父亲登船。登船时需凭预约凭证和身份证签到,工作人员会分发号码牌和纪念证书。船舱内设有休息室和告别仪式区,建议穿深色衣物,准备好纸巾和饮用水。特别提醒携带降压药等常用药品,海上航行可能会有轻微颠簸。

仪式流程比想象中更温馨庄重。当船舶行驶至指定海域,工作人员会按号码顺序引导家属到撒放平台。我们打开骨灰盒时,看到母亲的骨灰中还残留着她生前佩戴的银镯碎片,这个发现让全家人瞬间泪目。撒灰时请顺着风向缓缓倾倒,同时可以默念告别的话语。仪式结束后,每位家属会收到印有经纬度的纪念卡,还有工作人员帮忙拍摄的集体合影。返航途中,船舱内播放着舒缓的音乐,志愿者轻声安抚着情绪激动的家属。

现在我的书桌上摆着那枚海撒纪念章,章面雕刻的海浪图案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整个准备过程虽然繁琐,但当看到骨灰融入碧波的那一刻,所有的奔波都化作了释然。建议有需要的家庭提前制作逝者生平纪念册,在仪式后分发给同行亲友,让这份思念有更具体的寄托。海撒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就像母亲常说的那样:生命是场循环,大海会带着她的爱继续守护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