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父亲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想回归大海。作为老海军的他,总说军舰航行过的海域藏着最自由的风。当我在民政局殡葬服务窗口前第一次问出"海葬预约要等多久"时,玻璃后的工作人员递给我的宣传册上,那句"让思念随浪花远航"突然让眼眶发潮。
最初以为海葬和传统葬礼一样能随到随办,真正着手才发现其中藏着许多需要耐心的细节。拨打市民政局的咨询电话时,接线员温和的声音像秋日暖阳:"一般需要提前一个月申请,不过每年三到五月是旺季,最好能预留两个月时间。"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时间安排既为了协调家属时间,也为了避开恶劣天气——海事部门对出海船只的天气要求比想象中更严格,那些看似繁琐的等待,其实是对逝者最后的温柔守护。
在街道办提交材料的那天,遇到了同样来办理手续的陈阿姨。她的丈夫是渔民,一辈子与海为伴。"我家老头子等这一天等了十年,"她摩挲着申请表上的照片,"工作人员说下个月就能安排,正好赶上他的生日。"看着墙上公示的月度排班表,发现每个批次都控制在二十人以内,负责人解释这是为了保证每位家属都能有足够的空间寄托哀思。原来那些等待的日子里,有无数双眼睛在默默规划着每一场庄重的告别。

从提交申请到收到出海通知,刚好经历了四十天。这期间完成了死亡证明公证、骨灰盒密封、家属信息登记等手续,每一步都有专人电话指引。当载着十二位逝者骨灰的轮船驶离港口时,海面上正浮着一层薄薄的晨雾。工作人员说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航行,既不会有烈日灼晒,也不会让海风过于凛冽。看着洁白的花瓣与骨灰一同融入深蓝,突然懂得那些关于时间的规定,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让思念有足够时间沉淀成最美好的形状。
如今手机里还存着那天的航行日志,最后一页写着"生命是朵浪花,终将回归海洋"。办理海葬的两个月里,我学会了在等待中整理父亲的勋章,在预约间隙与同样选择海葬的家属交流。那些看似漫长的等待,其实是让生者与逝者完成最后的和解,让每一次告别都成为生命中最温柔的注脚。或许真正的永恒,不在于仪式的快慢,而在于我们是否用心记住了那些曾照亮生命的光。



